逍遥灵帝传说-第3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花狐貂,形如白鼠,放起空中,现身似白象,胁生飞翅,食人。
高峰跟李娃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李娃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
便搂着李娃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李娃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明朝的徐达。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的郭子兴部,隶朱元璋。
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
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
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
十六年,徐达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十七年,徐达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
十八年,徐达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
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七千余人。
二十一年,徐达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后升中书右丞。
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徐达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消灭一千五百人,士气大振。
二十四年,徐达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
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
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二十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
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二十五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得汴梁{今河南开封}。
继而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五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
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
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
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
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
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
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今山西沁阳}等地。
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
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十八骑遁,俘降四万人,克太原,占山西。
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
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定西},俘元王公及手下将领八万六千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今定西市安定城区内有烽火点将台原址一座}。
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
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五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一说数万}。
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
还军北平,戍守边防。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五十二章 花开堪折直须折
关于徐达之死,一说他并不善终。民间流传,徐达功高震主,朱元璋惧之。
徐达患有背疽,忌吃河鹅,朱元璋偏赐蒸鹅全宴予徐{华夏国民间传说鹅为“发物”)。明朝规定,赐宴必须即时食、全食。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流着眼泪把鹅肉吃完,不久毒发而亡。
这则传闻的可信度相当低,影响却相当广泛。依据文献纪录,该传闻出自明朝学者徐祯卿所著的笔记小说《翦胜野闻》,后为清朝赵翼名作《廿二史札记》所误用,遂广为流传。
近代学者片面相信野史,而不加以考证即采用,包括著名明史家吴晗。
这条野史记载之所以不可信,主因有几点:徐达虽然功劳极大,并与李善长同样为朱元璋亲家,但他一生安分守己,从不结党,亦不逾矩。他的子孙也未见因是皇亲国戚,而有骄傲蛮横、违法乱纪的行为。
在正史上,更没有朱元璋猜忌徐达的纪录和动机。
第二,朱元璋从未使用过暗杀手法屠戮功臣。即使要暗杀,亦可派御医下手,不必使用这种人尽皆知的低劣的手段。
第三,徐达过世时,明朝仍与北方蒙古人对抗中,正需要武将来协助。而且,当时明太祖尚未展开屠杀武将的行动。相反,为着对抗胡惟庸残留的势力,朱元璋尚须笼络武将,没有必要在此时诛杀最忠心的徐达。况且,蒸鹅造成背疽毒发毫无科学依据。
考量到《翦胜野闻》书中,多为荒诞不经的内容,尤其是徐达的子孙有明一代累世封公,赐死说更不可信。
所以,徐达应该是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病死。
徐达是明朝的优秀将领,虽然是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
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而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他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叱咤风云的名将。
而他的赫赫战功及传奇经历,也告诉了所有的人:我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徐达,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法宝,叫做金莲神座,看上去是一朵大约丈许的千叶莲花,拥着一个形如蒲团的宝座。祭出时,四外莲瓣尖上齐放毫光,往上飞射,上面更有一圈佛光,祥辉潋滟,花雨缤纷,飞舞而下。
此时,徐达拿着一把长枪,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徐达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徐达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徐达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李娃,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李娃淡然一笑:“谢谢。”
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李娃,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李娃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唐朝的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金缕衣》,词句直白,富含人生哲理,因此久传不衰,至今还常为人吟诵和援用。
不过,谁又知道,这首小诗竟改变了作者杜秋娘一生的命运,使她获得一段绚烂多姿的“折花”岁月。
据说,杜秋娘原是间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
她虽然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曲,作为歌姬曾风靡江南一带。
她十五岁时,艳名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风闻,设法以重金买入府中,充任歌舞姬。
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学一些现成的歌舞,为主人表演取乐。
人小心高的杜秋娘,却不甘埋没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姬中,暗自思量,自写自谱了一曲《金缕衣》,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声情并茂地演唱给李锜听。
李锜此时已年过半百,却也雄心不减。当他听了杜秋娘唱的一曲《金缕衣》,心中的烈火不禁被煽动起来。
在他看来,这小曲充满了挑逗。虽然,他已不是“少年时”,但临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华的尾巴,及时享受生命乐趣……这小女子简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顿时,李锜对杜秋娘大为欣赏,当时就决定把她收为侍妾。李锜与杜秋娘,成为一对忘年夫妻,但因两人都热情如火,所以在春花秋月中,度过许多甜蜜醉人的时光。
这时,唐德宗驾崩,李诵继位为顺宗。不过,顺宗因病体不支,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李纯,是为唐宪宗。
唐宪宗年轻气盛,一登基就决心扭转国内藩镇割据的离散形势,因而采取强制手段,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
身为节度使的李锜,大为不满,依仗手中的兵力,举兵反叛朝廷。
但是在朝廷大军的镇压下,叛乱很快平息,李锜也在战乱中被杀。
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依据她的专长,让她仍旧充当歌舞姬。
有心的秋娘,趁着为唐宪宗表演的机会,再一次卖力地表演了《金缕衣》。
唐宪宗李纯这时,倒正是青春“少年时”,曲中那种热烈的情绪,深深感染了他。
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艳而雅洁,气韵在众佳丽中独高一格,不禁为之心动;况且此曲还是由她亲自创作,才情也不一般。不久,杜秋娘被封为秋妃。
做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宪宗宠爱。她的一笑一言,一举一动,都别有风韵,令年轻的宪宗为之沉醉。春暖花开时,他们双双徜徉于山媚水涯;秋月皎洁时,又对对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时,共同调教鹦鹉学念宫诗;冷雨凄凄的夜晚,同坐灯下对奕直至夜半。
期间情深意挚,颇似当年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翻版。
然而,比起纵情放荡的杨贵妃,杜秋娘又高一筹。她不仅与宪宗同享人间欢乐,而且还不着痕迹参与了一些军国大事,用自己的慧心和才智,为皇夫分忧解劳。
唐宪宗执政之初,由于锋芒凌利,对藩镇采取强压手段,引起众多藩镇的不满。
后来,番邦犬戎侵犯大唐边境,宪宗对藩镇施以宽柔政策,不但抵御了外侮,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