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家族全传-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盛总,您看我的工作?……”
“你的工作,当然要学有所用。主要是帮助你大哥泽丞管好帐目。”接着,盛宣怀总裁又把其长公子盛泽丞介绍给宋子文。
“欢迎欢迎。” 盛泽丞伸出热情的手。接着又把小妹盛谨如介绍给宋子文:“这是我的小妹盛谨如,也是我的助手。”
“欢迎欢迎。”当时盛谨如莞尔一笑,并且落落大方地客气了一句。
“今后还请小姐多多关照”宋子文当即深鞠一躬,风度翩翩。给那位盛小姐也留下了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
于是席间大家谈笑风声,好不热闹。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盛谨如小姐还不时地为宋子文碗里夹菜,一时倒使宋子文不好意思起来。
就在宋子文来汉冶萍公司3个月后一个落霞的傍晚。那一份美好爱情,悄然向他走来,一时使他猝不及防。本来,回国后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宋子文,像所有有志气的男人一样,打算先立业后成家,所以并没有把爱情提到日程上来。那天傍晚,当宋子文听了盛谨如小姐的表白后,心里竟一时没有了谱。
爱情,一个多么撩人心扉的字眼啊!
上帝缔造了人,人就有爱和被爱的权力,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这叫做自由抑或缘份。然而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中国传统社会里,这种自由常会被扭曲,缘份也常会被割断。
那天,盛谨如小姐是拿着一张上海《金融时报》走进宋子文办公室的,那张报纸上登载着宋子文的大名,并称他是“金融界的理财好手”和“汉冶萍公司的希望”。文章中列举了宋子文来公司后的几项大的举动,还称他是汉冶萍公司的“智多星”。当时,对这张报纸宋子文不屑一顾。可是,在旁边姑娘的爱火却在燃烧。那位盛小姐看着宋子文不屑一顾的样子,便说:
“中国的金融界还能有第二个宋子文吗?到底还是洋博士啊!”
宋子文抬头看了盛小姐一眼:“本来就是平平常常一个人么,有什么好张扬的!”
盛小姐却目不转睛地盯着宋子文道:“就是这么平平常常一个人,才讨人喜欢呢!”
“可喜欢我什么呢?” 宋子文故意问。
“喜欢你的人品,还有能力。” 盛小姐认真地说。
“可盛小姐是盛老总的千金,岂是寻常人能随便高攀的呀!” 宋子文不免有些心事重重地说。
“那又怎么样,盛老总也是人嘛!而且他的女儿也要找婆家呀!”说着,那盛小姐走至宋子文身边,用手抚着他的双肩道:“子文,我爱你!但这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自从你来到公司的第一天起,我就喜欢上你啦。一直到现在我才来找你,请你答应我,好吗?”
“这……怕是不行吧!”
这句实话,在恋爱中,宋子文已经有过不少的教训了。当年在美国求学时,也曾有过几个比较好的美国姑娘锲而不舍地追求他,但终因中西文化的差距及其女方父母的反对而“落果”,至今他心中的伤口还没痊愈呢。所以,眼前面对如花似玉的盛谨如小姐,宋子文实在不敢再有非分之想。
“那你是怕……怕我爸我妈不同意?” 盛小姐又追问一句。
宋子文点点头,一时默然不语。
“那明天……我就给爸爸妈妈说,让你到我家来做客,公开我们的关系。”
“哪有那么简单啊!一下子让你爸爸妈妈接受一个他们尚不熟悉的人,恐怕根本是不可能的。再说,也得容一段时间,让我考虑考虑啊。”
“还考虑什么呀!难道我不配你吗?”盛小姐沉不住气了。
“无论如何,也得容我和我的爸爸妈妈说说吧!”
“那就这样定了。”
“OK!”
就这样,宋子文和盛谨如两个人悄悄地相爱了。
在那段时间里,宋子文像整个换了一个人似的,整天精神焕发,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一般;常常埋在办公室里,一干就是半夜。而待到了周末休息的时候,他就约上谨如小姐。于是两个人来到湖畔散步谈心,清澈的湖水中不时映现他们相依相伴、卿卿我我的一双身影。
不久,宋子文和盛谨如相爱的消息传到了盛家,传到了盛谨如的父母耳中。那天,当大公子盛泽丞把他所听到和看到的关于小妹谨如恋爱的事和盘托出后,盛宣怀夫妇不由得大吃了一惊。
小女儿谨如是他们的掌上明珠,那一年年方18岁,且才貌出众。当年,盛氏夫妇对这个女儿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关于小女的婚配一事,盛氏夫妇也早已有了安排。他们早已把谨如小姐许配给了人,对方是有门第的富户,那男孩子也长得英俊潇洒,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只因考虑盛谨如尚且年幼,所以此桩婚事一直没有公开。
听到消息的那一天夜里,盛宣怀夫妇睡不着觉了。
“谨如这孩子太不懂事了。这么大的事,也不给爸妈说一声,就自作主张。”盛太太不停地埋怨着。
“要说子文吧,本事倒还真有一些。但他毕竟阅历还浅,况且宋家的景况也属一般。他要娶我们的谨如……”说到底,盛宣怀还是瞧不起宋家的,觉得门不当户不对。
“都怪你。瞧你养的这个女儿,也不管管好。”盛宣怀开始埋怨太太。
“我养的女儿,难道没有你一份吗?”盛太太不服地反驳道。
“好好好,怨我怨我。算啦,明天我就把子文调走,走得远远的。”盛宣怀掐灭了烟头,使劲地往烟缸里一戳道。
果然没过几天,宋子文奉命调离了。
那天晚上,宋子文约来盛谨如小姐,向她告别道:“谨如,明天我就调走了。以后请你多保重吧!”
当下盛小姐懵了,连连追问宋子文到底是怎么回事。宋子文当时强抑住内心深处的隐痛,十分冷静地对盛谨如小姐说:“既然你们家里不同意,这种事情也勉强不得。谨如,我看我们还是就此分手吧。不管将来怎样,我都为你祝福。”说着说着,宋子文不禁硬咽,说不下去了。
而此时的盛小姐早已泪水涟涟了。她终于明白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几天前,父母把她叫到房中,父亲开口便训了她一通。母亲也在一旁帮腔唠唠叨叨。可老爹老妈讲了半天,也没讲出宋子文到底有什么不好。所以盛谨如自然不肯服气,就由着性子把父母好一顿顶撞。因为谨如小姐自幼已经给父母宠惯了,她一来了脾气,家里人都让她三分,连父母也不例外。于是那天晚上,盛氏夫妇一见把小女儿惹哭了,就都不再讲什么了。本来,这几天盛小姐以为事情已然平安度过了呢。谁料想,父母竟然背着她,对宋子文做出了如此无理的事情。所以无论宋子文怎样拦阻,都没有拦住盛谨如小姐。她一面哭着,一面跑去找父母,非要讨回个说法不可。
然而,事情最后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当时那个封建传统仍很顽固的年代里,单凭盛谨如一个单纯的小女子,是根本无法真正讨回公道的。于是,盛谨如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倾心相爱的人,一步步走向了远方。
就在宋子文调离后不久,在父母的逼迫和哄劝下,盛谨如只好出嫁了。宋子文得知这一消息后,愤而辞去了在汉冶萍公司的工作,去了另外一家银行谋职。再后来,他便南下广东,投奔孙中山先生参加了革命。
好多年后,有人慨叹宋子文和盛谨如当年那段本应可能的姻缘,批评盛宣怀夫妇只顾眼前,在儿女婚事上缺乏远见卓识等。此一慨叹后来刊登在《大公报》上,据说还引出了晚年盛宣怀的好一顿自责,亦不知是否确实。这里权且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2.孙中山讲:“子文还真行”
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
1923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改组后的国民党其革命性、组织性和当时的先锋性,都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于是孙中山先生准备挥师北伐,进行一场统一中国南北的革命战争……北伐战争。由此开始,在孙中山先生亲自组织和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下,第一次大革命不久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当年孙中山拟议发动的北伐战争,首先即指在孙中山领导下,同北洋军阀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
北洋军阀是以清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派生出来的武装政治集团。早在清顺治初年,清政府设直隶和江南两省,亦称北洋和南洋。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清廷被迫与各帝国主义列强约定五口通商;当时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江南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习称北洋总督,其所建军队亦称北洋军。后袁受命于天津小站练兵,于1905年建成北洋新军六镇,这就是北洋军阀的最初家底。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就是依靠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及其北洋军阀的实力,最后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当年袁世凯利用天津小站练兵的机会,竭力培植私人党羽并扩充自己的班底。他先从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和淮军定武军中网罗大批人才。当时,王士珍先被委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总教习,后又提为工程营统带;段棋瑞则是越级提为炮兵营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另一位冯国璋也被袁世凯委任为督操营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后又提升为总办。民国初年,北洋系势力遍及全国,从大总统、副总统、执政、总理、总长、巡阅使、检阅使到各省督军、省长、军长、师长等,几乎都出自于小站的北洋新军。当时这些大小军阀拥兵自重,争权夺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孙中山先生举兵北伐,也是要为民除害。
当年在北洋军阀集团中,王士珍、段棋瑞和冯国璋号称“北洋三杰”。这3个人最初都是在袁世凯的栽培下,迅速发迹的。以后,有人根据此3人的特点顺称之为龙杰、虎杰、狗杰。其解释为王士珍雍容大度、深沉内敛,不孜孜于名利,常扮演卧龙先生之角色,故称之为龙;段棋瑞兼学中西,胸有大志,英锐之气咄咄逼人,故称之为虎;冯国漳则忠心耿耿,爱财如命,故称之为狗。后来,袁世凯于1916年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为以冯国湾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棋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仅王士珍略逊一筹,未成独立体系。于是,一时间此3人皆成为民国初年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当年北洋军阀集团采用西方军事制度和新式装备,依靠封建宗法思想维系官兵之间关系。故北洋军人中,多为才质驽下者。服从、报恩、不党,此为北洋军人当年的3个基本信条。下级对上只知道服从,不敢有所主张。尤其是这样做并非出于公意,而是出于报恩之类的私人感情。当初,为了能够把北洋军人培养成袁世凯的私家军队,袁提拔军官多选拔“粗人劣卫”,用袁世凯当年的话来说:“到底是不识字的人靠得住”。所以在后来袁世凯称帝时,袁曾以“军民公治,军人不干预政治”等漂亮的言辞来钳制部下,居然也能收到一时的作用。可以想象,如此头脑简单。才质驽下的北洋军人,在羽毛未丰时自然会俯首听命;而一旦羽毛丰满、时机成熟时,这些人也就会另起炉灶。例如后来段、冯叛袁,即是例证。
当年,袁世凯当了83天洪宪皇帝,即倒台了。这里面固然有其政治和外交方面等诸多方面失败的原因,而“不识字的部下仍然靠不住”,确也是后来袁世凯始料不及的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