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不演义-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是李密的奋斗史。个中人生起伏,不屈,愤怒,失败与成功,荣耀与耻辱,俱往矣。
第二篇 李唐天下 第一章 拼的是儿子
天之骄子
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杨坚发动了第一次征高句丽的战争,这一年的二月,隋朝大军开始出征,到九月损兵折将之后,隋朝开始退军。此事是这一年唯一值得一提的大事,除此之外,如果硬说要有什么事值得记下来,那就是这一年的年尾,十二月的二十二日(按阳历,是公元599年的1月23日),在武功县的一处大宅里,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李世民。
作为后人称之的千古一帝,李世民的出生自然不可能生了发两个红鸡蛋就算数,按天生异人,必有异象的规矩,史书上也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出生之前,李家门口有两条龙。不知道龙跑到这里来干什么,应该不是斗地主二缺一找李世民顶角来了。据说,二龙戏之三日方才离去。竟然还敢逗留三天,也不怕武功县的父老乡亲捉了去做剁椒龙头。又据记载,李世民生而不惊,我琢磨了一下这四个字,大概是生下来不知道哭。不知道以前稳婆怎么处理这种事情,放到现在,护士应该会倒拎过来,扬起手在屁股上来俩响脆的巴掌。
说这么多,总而言之,李世民出生了。
四岁那年,李世民叫李世民了,在之前,可能叫狗蛋什么的,总之不叫李世民。叫世民是因为他父亲李渊搬到了岐州,在岐州有一个会算命的书生给他算了一个命,断定他“年将二十时,必能济世安民矣”。这位书生算了命,卦钱也不收,等李渊准备杀人灭口时,竟然不见了。托书生的福,李渊正式给这个儿子取名世民。
以上这些,都是封建迷信,但封建迷信后面往往藏着一个极深的寓意。根据这些东西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是作为一个济世安民的救世主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wrshu。〗
当然,要让四岁的李世民去济世安民是不现实的,目前阶段,他的主要任务是安顿好自己,长身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基本上,这个很容易做到。李世民家里不是有钱,而是相当有钱,按李世民本人回忆,家里面是“富有龟玉”。
吃穿不愁,生活无忧,这就是李世民的童年,这样的童年无疑是快乐的,说快乐并不是说物质上的丰富,而是指李世民尚没有发育成完全的自己,他没有过多的欲望,也自然不会有过多的烦恼。
但总有一天,李世民会有自己的欲望,到时他就会知道,不管贫贱也好,富贵也好,都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绝不会从天而降的,要得到它们,必定要付出真正的努力。
要了解一个民族,得去看它的历史,而要了解一个人,大概就需要去了解他的过去。一个人在成年之后所做的一切,大抵都可以在他青少年时代找到影子。
据史书所记,李世民作为贵族子弟,年轻的时候,竟然常常跟一帮大侠混在一起,大侠是往好了说,往坏了说都是一些社会青年,平时不搞劳动生产,天天替人出头打架生事。在这些交往当中,贵族李世民染上了一些江湖堂口的习性。这种习性不能说好,毕竟有辱斯文,但也不能说全坏。在这些交往当中,李世民洗去了贵族身上那种孤傲之气,也很容易理解后来为什么有那么多豪杰愿意追随于他。
十五岁那年,李世民应募入伍,他赶上了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意思是大隋盛世已经过去了,天下烽烟四起,他为既得利益者,自己的金饭碗未必保得住。最好的意思是他有了重新打磨自己的机会。
呈现在他的面前,是跟猎鹰走犬完全不同的生活,那是铁枪铜甲的生硬,是军旗啸西风的苍凉,是血淋淋的厮杀,是尔虞我诈的较量。
许多年以后,李世民的称号里多了一个军事家的头衔。
我们相信战争跟中医一样属于经验学科,要想了解战争的奥秘,只有到沙场上去,闻那血的腥味,看那满天的骑尘,听那震耳的喊杀声。同时,战争是一门残酷的学问,它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设远程教学。所有的奥秘都在现场。
当然,说李世民全靠自己领悟也不现实,事实上,他有一名高级教师现场指导。
对于一名少年来说,最好的老师莫过于自己的父亲。
十八岁那年,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太原。战历山飞,驱突厥,李渊向他展示了战争上一项重要的技能,读心术。读敌人的心,观察敌人的每一个行为,从中了解敌人的欲望、野心、胆怯、习惯、优势与劣势。然后做出最佳的应对。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在李渊的亲身示范下,李世民终于掌握了战争的奥秘,敌人的每一个动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敌人的每一个想法都暴露在他面前,他也学会了果敢决断,从而能在瞬息万变的沙场上找到转瞬即逝的胜机。
李世民已经成为一位名将来匹配军事家的头衔吗?
十九岁的李世民大概认为自己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从未失败过的他大战过宋老生,力逼过屈突通,翻过了长安城的城头。
战场之上,还有什么是我不熟悉的?
必须遗憾地告诉李公子,正因为你百战百胜,所以你还无法称之为名将。
是的,一个全胜的不知失败屈辱困境为何物的将军是无法成为名将的,只有经历过失败之后,李世民才会明白为什么孙膑大放异彩是在断足黥面之后,吴起为什么要杀妻,一生难封侯,当过俘虏的李广足称名将,而从胯下钻过的韩信才有可能成为兵圣。
青年李世民之烦恼
二十岁那年的五月,李世民看着他的父亲登上了长安大兴宫的最高点。
与此同时,李世民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年,他被封为秦王,按虚岁算,他正好二十岁,按当年算命先生掐的八字,李世民应该去济世安民了。可正是这一年,他遭受了人生当中第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他被封为秦王的同一天,他的哥哥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在那些道贺的群臣中,李世民明显地感觉到向他哥道贺的笑容含糖量要更高。他完全理解这种差别。
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藩王,而兄长李建成则是这个新兴帝国的接班人,迟早有一天,李建成会掌握在场很多人的荣华富贵。
在昨天,李世民跟李建成还是平起平坐的两兄弟,但从今天开始,他们已经渐渐拉开了距离,这个差距还会越来越大,照此发展下去,他的哥哥会在某天登上大宝之位,而他必须跪伏在下面,聆听他的旨意,服从他的安排,从他那里领赏赐。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
在太原,我大战历山飞时,你在干什么?我招抚亡命时,你在干什么?伏杀王威、高君雅时,你又在哪里?
忽视这一切努力,仅仅因为你比我早出生几年(准确说是十年),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太子继承一切,而我只能捡剩下的,这公平吗?
将这些疑问与委屈深藏心底,李世民知道,现在他还不具备向他父亲质问这一切的实力。
只有拥有实力,更大的实力,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才能让别人无法忽视自己。
李世民觉得努力是可以改变一切的。父亲一天不去世,李建成就还是太子,是太子就意味着还有变化。毕竟从历史来看,太子换人不是没有可能的事。转过去二十多年,隋朝太子就由杨勇换成了杨广。
壮大自己,积累起更多的实力,获取向那不公平礼法进行挑战的机会。
李世民有努力的需要,也有努力的欲望,同样,他也不缺努力的机会。
李渊度过了创业的第一阶段,家族企业已经做大做强,也就是史书里说的化家为国。既然是国,当然不能像以前一样,喊一声大家给我上,老子儿子女儿女婿一起往前冲。事业做大了,摊子铺广了,就需要分工协作。在这些分工里,领军作战,一扫天下当然是最重要的工种,这个位置不好安排,信得过的未必有能力,比如裴寂信得过,但指望他帮李渊收编一下长安后宫还是靠谱的,收服天下就算了吧。而有能力的未必信得过,比如号称唐朝第一将的李靖就因为信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
最后,李渊成功找到了一个最佳的人选,此人经过前面数战,已经展现出一名优秀指挥员的潜质,更重要的是,此人的忠诚无须怀疑。这个人就是他的儿子李世民。
事实上,李世民并不是唯一的人选。李建成也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虽然史书记载李建成是个花花公子,但经过史学家考证翻案,已经证实此人并不是传说中,尤其不是李世民所说的纨绔子弟,能力也很突出。但李渊并没有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是因为李建成的身份。
因为是嫡子,李建成当上了太子,也因为是太子,他无法成为元帅出征,因为关于王子的礼法里除了立嫡立长,还有一条叫“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通俗地说就是帝国接班人是不能领军出战的。因为太子还兼着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使命,就是当皇帝的备胎,要是老皇帝不幸爆了胎,也就是宾天后,太子必须马上顶上。要是太子也在外作战,万一死了怎么办,这个可是有血淋淋的教训啊。又或者皇帝死了,太子在外面收不到消息,被别人占了位置怎么办。当年扶苏就是因为在外领军,才没能顺利接上嬴政的班。
李建成因为封建礼法而成为了太子,却又因为封建礼法而不能统领军队,这大概就是矛盾论里说的事情总有两面性,关键是要抓住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李世民很快抓住了这有利的一面。他被任命为元帅,统率唐朝兵马。
兵马已经握在他的手上,他将用这些兵马扫荡天下,积累起足够的功名与实力去挑战那看似牢不可破的礼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战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英雄。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都将是他强劲的对手,而在面对他们之前,他还必须战胜西北的数位豪强。
西北的豪强
李渊攻占长安的一年前。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初一,朔方郡(陕西横山)。
天下大乱的骚动终于波及于此,这一天,朔方郡城内冲进了数千人,这群人直接冲进了郡守,斩杀郡守,据郡造反。领头的人叫梁师都,此人是本郡豪族,原本是隋朝的鹰扬府郎将,鹰扬府是隋朝的军府,大概相当于军区。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梁师都被免了职,下岗后大概对政府有些不满,就拉拢了一些人搞起了革命。
斩了郡守,梁师都就近找上了突厥人,领了一面狼头纛,号大度毘伽可汗、解事天子,也算正式开张了。
这一年,南方的起义已经如火如荼。梁师都算后知后觉了,规模也不大,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地处西北的割据势力是最后被平定的。
在这一个月,梁师都起事的消息越过黄河,传到了河东,那里也有一位军将举起了反旗。
那位我们已经介绍过,那是马邑郡的校尉刘武周,同样,刘武周也领了一面狼头纛,号定杨可汗。
像是连锁反应一般,动乱的冲击波抵达了黄河上游。
两个月后,四月初三,金城郡(甘肃兰州)。
金城郡的郡治在今天的兰州市城关区,这一天,城内十分热闹,金城令郝瑗摆了酒席,犒劳城内的将士。郝瑗是个负责任的人,不久前,为了对付郡内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