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千古大变局 >

第49部分

千古大变局-第49部分

小说: 千古大变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在万木草堂一学就是四年,度过了一段相当重要、富有意义的青春时光:他每天记下康有为的讲义,“一生学问之得力”皆有赖于此;康有为创作《公理书》、《大同学》等著述,常与陈千秋辨析入微地商榷不已,梁启超在一旁默默“听受”,获益非浅;此后,康有为撰述《新学伪经考》,梁启超帮助校勘;又著《孔子改制考》,他则从事大量的“分纂”工作……

1895年2月,梁启超虽然结束了万木草堂的学习生活,但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一直是康有为思想上的服膺者与政治上的追随者。作为康有为的得意门生与有力助手,梁启超帮忙做了许多事情,分担了大量工作。比如轰动一时的“公车上书”,康有为于一天两夜匆匆草就的长达一万八千多言的《上清帝第二书》,便主要由梁启超誊抄,然后又帮着联络、组织在京举人签名;他积极参与创办强学会、南学会,先后担任《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等报主笔,用那支生花妙笔全面而系统地论述维新变法思想,对洋务派的专注练兵与购置机械等不知本源的做法提出尖锐批评,主张从“根本”上进行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1897年10月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聘,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为维新变法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和骨干力量,蔡锷、唐才常、林圭等出色人才,全出自时务学堂,十多年后他曾自豪而伤感地回忆道:“当时学生四十人,日日读吾所出体裁怪特之报章,精神几与之俱化。此四十人者,十余年来强半死于国事,今存五六人而已”;百日维新期间,他以六品衔专办译书局事务,虽未担任重要职务,但许多重要的变法奏折大多出自他之手,被康有为倚为左右臂膀……

自“公车上书”起,梁启超的天才与勤奋、踏实与能干、宣传与主张不仅赢得了康有为的赏识与器重,也开始崭露头角、脱颖而出。特别是《时务报》上连载的政论文章《变法通议》,更使他声誉雀起,“名重一时,士大夫爱其言语之妙,争礼下之。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作为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集,《变法通议》不仅达到了开发民智、启迪民众之功效,在维新变法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1898年7月3日,光绪召见梁启超,命他呈上《变法通议》,此后光绪皇帝颁布的一百多道变法条令,便时时闪现着《变法通议》的“影子”。

尽管成名作《变法通议》给梁启超带来了极大影响,声誉直逼乃师,渐被人们称为“康梁一体”,但他宣传与论述、阐释与发挥的,不过是康有为的政见与思想,尚未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几乎完全笼罩在康有为的光芒之中。

戊戌变法失败,年仅二十五岁的梁启超仓皇出逃,侥幸得脱,抵达日本东京后,为安全与方便起见,给自己取了个日本名字——吉田晋。不久,康有为经香港辗转而至,经过一番戏剧般的逃亡历程,师生俩在异国他乡重逢,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端。康有为告知梁启超,他在广东新会的老家被抄,一乡人奔走逃难,宗亲中一孕妇突遭惊吓竟至堕胎而死,所幸其父、其妻已携全家逃至澳门。师生俩惨遭劫难,不仅没有心灰意冷,反而坚定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目标。有家难归,有国难回,便将目光与行动放在海外,与世界各地华人联系,尽可能地争取广大华侨与国际友人的支持。

日本自明治维新三十年来,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已由一个不甚起眼的蕞尔岛国跻身西方列强行列。梁启超置身其间,目睹并感受着日本的先进与发达,深受刺激,更加坚定了奋发图强的意志与信心。经过近半年的学习与努力,他终于攻克了日文这道“难关”,开始阅读大量翻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中文译著偏重于西方兵学与工艺,而日本则“广求智识于寰宇”,政治、哲学、宗教、经济、文化等,几乎无所不译,无所不备。梁启超发现了一个在国内无法想象的西学宝库:“其所译所著之书,不下数千种”,“皆开民智、强国基之急务也”。他像一个饥饿之人,开始忘乎所以地大嚼大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自居东以来,广搜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

坏事变成了好事,逃亡反让梁启超眼界大开。以日文作“拐杖”,他漫步于人类先进文明绵绵不绝的知识山峰。日文译著、西学宝典,成为继康有为之后又一新的“酵母”,引导他开始一番新的探索与转型。于是,过去无数受阻的路径、未通的道理突然间变得畅达与显豁,由此引发了一场思想观念的巨变:由过去的今文经学,转向西方资产阶级的学说精髓,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塑造新的国民,建设新的国家。

自1899年12月20日始,梁启超乘船由日本横滨起航,先后访问、游览了檀香山、澳大利亚及美国本土。出行的主要目的,欲在世界各地发展康有为创立的保皇组织,尽力促进维新变法。每到一地,梁启超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海外华人圈,不外乎交游、集会、演讲、筹款、组织,宣传救国的改良主张,考察当地的风土民情。日本仿行西法而获成功,已令梁启超眼界大开、感触深刻,一旦踏上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原创国家,梁启超在不断的比较中更是叹服不已:“从内地来者,至香港、上海,眼界辄一变,内地陋矣,不足道矣。至日本,眼界又一变,香港、上海陋矣,不足道矣。渡海至太平洋沿岸,眼界又一变,日本陋矣,不足道矣。更横大陆至美国东方,眼界又一变,太平洋沿岸诸都会陋矣,不足道矣。”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梁启超在“吓”与“跳”中,详细考察美国的社会状况,旁及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探究美国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内在缘由。“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他得出的结论,是因为美国有十分完备的宪法、运行良好的国会、切实可行的制度以及震慑人心的精神指导。

以美国民主现状反观中国,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仅就生活在当地的华侨而言,以梁启超有限的了解,不禁窥见了华人勤劳节俭、进取不息的背后,实有着令人叹息的短绌与缺陷:¨。电子书 ZEi8。COm电子书 。电子书 。电子书¨无政治能力(有族民资格而无市民资格),有村落思想而无国家思想,保守心太重,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无高尚之目的等等。“余不忍道,又不忍不道。”他发现旧金山的华侨社区环境肮脏,团体松散,打架斗殴屡见不鲜,每逢会馆选举,更有凶案发生,远不如美国白人社区。关于华人在美国的群体形象,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形象地描绘道:“试集百数十以上之华人于一会场,虽极肃穆毋哗,而有四种声音:最多者为咳嗽,为欠伸声,次为嚏声,次为拭鼻涕声。吾尝于演说时默听之,此四声者如连珠然,未尝断绝。又于西人演说场剧场静听之,虽数千人不闻一声。”“西人行路,身无不直者,头无不昂者。吾中国则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相对之下,真自惭形秽。”“西人行路,脚步无不急者,一望而知为满市皆有业之民也,若繁忙者然。中国人则雅步雍容,鸣琚佩玉,真乃可厌……西人数人同行者如雁群,中国人数人同行者如散鸭。”对此,他借用一位友人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未曾会行路,未曾会讲话。真非过言。斯事虽小,可以喻大也。”又借一位法国学者之口予以评述:“国民之心理,无论置诸何地,皆为同一之发现,演同一之式。”

一番比较,梁启超不禁由美国华人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现状,对中国国民性展开了深层的思索与探究。置身美国这样的民主发达国家,华侨华人尚且如此,而在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本土,就国民的教育程度与人格素质而言,民主共和恐更难实行。由此得出的结论,差不多影响了梁启超后半生的思想与实践:“觉我同胞匪唯不能自治其国而已,乃实不能自治其乡,自治其家,自治其身。”因此,中国不能行革命,不能实行美国、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只宜于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甚或是稍逊一等的开明专制。正因为国民素质低下,实有必要作振聋发聩之语,唤醒国民内心深处那潜藏已久的激情与活力,刷新旧貌,以新民风、振民力、造新人。

梁启超精力旺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实践家,但以其兴趣及所长,更是一个宣传家、教育家与启蒙家。他以报刊与出版、文章与思想,作为鼓动“新民”、启蒙“新民”的主要手段,“人群之进化,莫要于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于约翰·穆勒的这一名言,梁启超可谓情有独钟。

流亡日本不到三个月,梁启超就在华侨的支持下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创办了《清议报》(旬刊)。他连续创作《爱国论》、《自由书》、《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清议报》发表,不仅开创了短评、时评等体裁,就连创用的“记者”、“党报”、“机关报”等新闻专有名词也一直沿用至今。《清议报》以“广民智振民气”深受读者喜爱,发行量很快达四千多份,遍及世界各地,尽管清廷严禁《清议报》入境,但还是有一部分通过秘密渠道偷偷运回国内。1901年12月22日,就在《清议报》出满一百期的第二天,报馆不幸毁于一场大火。一个半月后,梁启超又以百折不回的意志创办了《新民丛报》(半月刊),几乎同时,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专门刊登小说的杂志《新小说报》,此后还创办过《政论》、《国风报》等报刊。

《新民丛报》创办不到一年,就由最初的发行量升至常销量万份左右,最多时达一万四千余份,在国内外设有九十七个销售点,盛极一时。《新民丛报》“采合中西道德、广罗政学理论”,注重国民精神气质、心理素质的改造,以塑造近代社会的理想人格形象。传统中国欲实行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国民的近代化。为此,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封建伦理纲常,剖析民族劣根性,大力传播西学,倡导自由、自尊、进取、冒险、独立、合群的思想,热切呼唤“新民”的诞生。他心中的“新民”,不仅有着强健的体魄,更应积极上进,热爱自由民主,善于求强致富,遵守法律秩序。他为“新民”定下十二条标准: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精神、权利思想、自由思想、自治思想、自尊、合群、毅力、义务思想、尚武思想、自我修养。他犀利地指出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劣根性,主要在于中国人只讲私德,不讲公德;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只顾一身一家荣华富贵,不顾国家兴亡盛衰;柔弱尚静不善竞争,依赖成性没有独立人格,浑浑噩噩缺少责任与担当。他分析造成国民劣根性的内在根由在于数千年之专制与腐败,并站在救亡图存的高度,提出造就一代“新民”的途径,主要在于推翻专制主义政体,实行民主立宪;学习其他民族长处,培养国民的团体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以及义务观念、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