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的天空 >

第44部分

国学的天空-第44部分

小说: 国学的天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什么仇怨和解都来不及,何况还要以直报怨,更不要说以怨报怨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六十三章》直接说到“报怨以德”四个字。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所作为的,是无所作为;所从事的,是无所事事;所品味的,是淡而无味。大小多少不必计较,以德行来回应怨恨。

前三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标准的老子思想。王弼的注解说:“以无为为居(居者住也,就是以”无为“作为基本原则;处于无为的状态中);以不言为教(不说什么话,以此去教导别人);以恬淡为味(饮食恬淡对身体比较好);治之极也(这是政治领袖治理百姓的最高境界)。”而“大小多少”,获得多获得少,居于大位还是安于小位,都不要去计较。如果别人对你有怨恨,你要“报怨以德”,用德行来回应怨恨。这是老子的处世态度。

老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因为道家的思想是一个整体观。人活在世界上,要从整个一生来看,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成败。跟别人来往,这人也许现在亏欠了你,将来说不定别人又来回报你。别人如果得罪你,你把它当成一种磨炼和考验,想到别人恐怕也有痛苦和烦恼。事实上,我们活在世界上,很多人给了我们恩惠。小时候,有父母老师照顾;进入社会,有长官同事照顾。我们照顾别人的时候,就不要老想着回报;你在这里得不到回报,说不定在那里的收获更多。我记得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用英文写论文不太有把握,请了一位在台大念过硕士的美国人帮我修改。改完之后我要付他费用,他拒绝了。他说当年他在台大念书的时候,也有同学义务帮他修改论文,所以他要回报,结果我运气好,回报到我身上来了。我当时就想,将来如果有机会帮助外国学生,就尽力而为,等于也把他对我的恩德回报在其他人身上。

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心态来处世,好像一颗石头丢到水里,它的涟漪慢慢向外扩张,到最后整个社会都会充满一种信赖和谐的气氛。所以“以德报怨”是一个高超的社会理想,并不是单纯的德行修养而已,里面包含着深沉的智慧。它从万物一体的整体观看待个人生命、人类世界和社会历史。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恩于人,也可能有怨于人,唯有抱着“以德报怨”的态度处世,至少在老子看来是非常适当的。

5。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语出《老子》,一听就觉得是要采取一种比较委婉、低调的方式跟人相处。先看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老子·五十六章》)

了解的不去谈论;谈论的并不了解;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对于这样的人,人们无从与他亲近,也无从与他疏远;人们不能让他得利,也不能让他受害;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卑贱;因此他受到天下人重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小时候念书念到这里,开玩笑说教道家的老师最好不要说话,因为一说话就代表他不知道,他如果知道就不说话了;所以教道家很容易,进入教室什么话都不用说,跟学生笑一笑,就下课了。这当然是玩笑,事实上道家是把说话当成一种方便法门,说的时候尽量用比喻,因为很难直接去说清楚到底什么是“道”。

“塞其兑,闭其门”,塞住和关上的是感官的欲望,意思是你眼睛不要看太多,耳朵也不要听太多;因为看太多听太多,心就乱掉了,欲望就增加了。《庄子·应帝王》里有一个关于浑沌之死的寓言,说浑沌对别人特别和善,别人看他可怜,没有七窍,想报答他,就帮他开窍。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为什么?欲望多了。“塞其兑,闭其门”是同样的道理。

然后,收敛锐气,排除纷杂,“和光同尘”。我们都知道要调和光芒,不要太明亮,一个有才华的人太亮眼了,别人看了会刺眼,会对付你。当领导也是这样,要知道有人上台,就会有人下台;上台是机缘凑巧,条件成熟,一旦任务完成,要懂得下台,让别人上来。至于“同尘”,混同尘垢,一般人都爱干净,不喜欢尘垢,但有时候在社会上做事,不能太清高;要知道别人有一些小毛病,你同样也有,只要无伤大雅,就不要太计较。《孟子》里有个故事,说齐国有一个叫陈仲子的人,非常有节操,他认为哥哥收了别人的好处,不跟哥哥来往,自己搬到外头去住。有一天他回家探望母亲,正好有人给哥哥送了一只鹅。过了几天,母亲把鹅杀了,做饭给他吃。正吃着,哥哥从外面回来了,说你不是说收别人的鹅不好吗,干吗吃呢?他听了立刻跑到门外,把鹅肉吐出来。孟子就批评他“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也”,只有变成蚯蚓才能做到他这种操守。所以不管儒家道家,都认为人在这世界上生存,必须尊重世俗的一般规范,和光同尘。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谦卑,一种愿意体谅别人难处的处事态度。

接着,老子说了六个词:亲、疏、利、害、贵、贱。这六个词刚好两两相对:有亲就有疏,有利就有害,有贵就有贱。什么意思呢?不受外界的操控和影响。孟子说:“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如果别人很容易就影响你,让你觉得自己很不错,那别人也很容易让你觉得自己不行;因为你价值观的来源在外不在内。而亲疏、利害、贵贱如果都操之于自己,你自己心中有谱,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如何,跟别人关系如何,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和信心,就不会随便受别人操纵。

这里所说的“别人”一般指大众或媒体,说你几句好话,你就开心;倒过来批评你几句,你就难过。这怎么能行呢?应该像庄子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天下人都称赞我,也不会使我更加振奋;相反,天下人都批评我,也不会使我更加沮丧。能够做到不让天下人的想法来影响你,这样的人就有一定水平了;但是还不够,最高境界是从“重外轻内”到“重内轻外”,最后到“有内无外”。“内”是一种智慧的启发,是经过某些生命修炼而了解了“道”。从“道”的角度看待宇宙人生,就会发现人生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得失、成败、来去这些问题,更没有什么亲疏、利害、贵贱之分。

这种觉悟的境界,老子称做“玄同”,玄妙的同化境界。你觉悟了“道”,不再生起“分别心”和“比较心”,也不再觉得自己缺乏什么,你本身圆满具足,与“道”同在。庄子说“上与造物者游”,“道”是万物的来源,同它一起游玩,生命怎么会落空呢?“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能够让我好好有这么一个生命的,也可以好好让我的生命结束。这样一来,就把人生的悲情转化为喜悦之情,这正是道家高明的地方。

6。老子三宝

说到“三宝”,我记得小时候吃过一种广东餐点,叫“三宝饭”。后来读书,知道明朝有个“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上大学念了哲学,才知道“三宝”二字出自《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六十七章》)

我有三种法宝,一直掌握和保存着。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因为慈爱,所以能够勇敢;因为俭约,所以能够推扩;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够成为众人的领袖。

先说“慈”,“慈”是母性的特质,代表人的心态要慈爱。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母亲,母亲的特色就是慈爱。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不能照顾每一个人,就给每一个人一个母亲。莎士比亚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女人做了母亲之后,因为对孩子的这份慈爱,会变得非常勇敢坚强,碰到任何困难都要设法解决。有一个故事,美国一位母亲带女儿到超市买东西,出来的时候,女儿跑在前面,忽然一辆卡车急驶而来,把她压在车轮之下。千钧一发之际,母亲立刻奔上前去把卡车车头抬起来。如果是平常的情况,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抬起卡车车头呢?但是这位母亲真的做到了。看到女儿被旁人从车轮底下拉出来的那一刻,母亲也倒下了,在医院里躺了好几个月。这说明在一刹那间,慈爱所带来的勇气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强大。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有仁德的人一定会有勇气去做他该做的事。老子也说:“慈故能勇。”一个慈爱的人,一定能够勇敢地去帮助别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二十七章》)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帮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使用物,所有没有被丢弃的物。这叫做保持启明状态。因此,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借鉴,即使再聪明也免不了陷于困惑。这是精微奥妙的道理。

圣人为什么善于帮助人,善于使用物,而使人不被遗弃,使物不被丢弃呢?因为圣人有慈爱,圣人领悟了“道”。从“道”的角度看,每一个人每一样物都源于“道”,“道”让这些人和物出现,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所谓的“弃人”与“弃物”。“弃”与“不弃”是由人的眼光来判断的,喜欢这个或者讨厌那个,但人的眼光常常是片面和短浅的。所以要“袭明”,保持启明的状态,以一种慈悲的胸怀,宽容的心态,对每一个人每一样物都能尊重和珍惜。

接着,“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我们现在常说的“师资”二字就出于此。“善人”是先了解道理的人,走在前面;“不善人”像学生一样,跟在后面。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向学生借鉴,等于双方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因为每个人都可能因为某一方面的长处在此为师,又因为另一方面的不足在彼为资。所以对两者都要接纳,这样一来,就不会陷于迷惑了。这种强调相辅相成、相对相重的观念,是老子思想的特色。

总之,我们对“道”的学习,首先要在心态上学习“道”的慈爱,学会用慈母的心对待天下所有的人,不分善、恶、美、丑都要照顾和关怀,由此形成一种普遍的、平等的同情。这是老子的第一宝“慈”的深意。

老子的第二宝是“俭”,针对物质。很多人把道家跟环保联系起来,就因为这个字。“俭”是要人收敛和约束欲望。譬如一个人如果节俭,固定的钱可以多用一阵,固定的食物可以多吃几餐。大家都节俭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就不会这么快了。其实,这个世界的问题并不在于财富不够用,而是财富不平均,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富差距太大,天下很难太平。老子对于“俭”的观点和他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