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天空-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岁以后,会发现儒家的思想不太够,因为人生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善无善报、恶无恶报,怎么办呢?必须看开一点。怎么看开?从整体来看,到更高的层次来看,跟“道”结合,能够屈伸自如,进退有度,“外化而内不化”。这是我们所向往的一种人生的境界。
第九章 与道相通
1。鱼快乐吗?
对《庄子》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是必谈的:鱼快乐吗?这段话非常不容易解释。先看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览。庄子说:“白鱼在水中从容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情况,而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快乐,这样就说完了。”庄子说:“还是回到我们开头所谈的。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惠施又称惠子,是《庄子》书中经常出现的名字。说来庄子也真孤单,在他几万字的著述中,唯一写下名字的朋友就是惠施。惠施本身是名家的代表,喜欢辩论,自认为口才天下第一,《|WRsHu。CoM》但他碰到庄子,就屡战屡败,从来没赢过。我们知道凡是辩论,往往是说出最后一句话的人赢了,因为他使对方无话可答。当然有些人会说,那是因为庄子在书里把自己辩输的话都删掉了。也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庄子诡辩,因为他最终也没能讲清楚他是如何知道鱼快乐的。这些先不去管它,且看这段辩论。
两个老朋友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约了到郊外踏青。走到一座桥上,往下一看,看见白鱼在水里“出游从容”,这使庄子觉得鱼一定很快乐。结果,惠施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这问题问得真好。到现在我们有时候辩论,还经常以这样的方式驳倒别人。但庄子回答也很漂亮,他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惠施接着的反诘就出了大问题,因为他先退了一步,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情况,但你也不是鱼呀,你也不应该知道鱼的情况啊,因此你前面说鱼快乐是乱讲的。一般来说,辩到这里应该算是惠施赢了。但庄子毕竟是庄子,他说回到开头的话,当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快乐的时候,你是因为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来问我的,这不是跟“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情况”自相矛盾吗?所以,庄子又赢了。
庄子在辩论中用到的概念在西方叫做“移情作用”。譬如我看到鱼在水中从容地游来游去,我就移情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鱼身上,心想如果我是那条鱼,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在水里游来游去,当然很快乐嘛。一般人都能理解这种移情作用,但问题是你再怎么移情,你也不是鱼啊,你怎么能有把握鱼就快乐呢?这时候就要解释了,庄子之所以认为人可以知道鱼的快乐,是因为认为人的生命和其他万物的生命是可以相通的。怎么相通呢?譬如家里养了一条狗,你回家的时候不会说,哎呀,这条狗有毛病吧,怎么尾巴都快摇断了呢,要不要带它看医生啊?你不会这样说,因为你看到狗摇尾巴,就知道狗看到你很快乐,因为你是它的主人,主人回来了代表它有食物吃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和狗是可以相通的,是藉由生命的姿态来相通的。相反,狗不快乐的时候,你一定也知道,因为它垂头丧气的,一看就知道不高兴嘛。同样的道理,人和植物也可以相通。譬如我走过花园,看到一朵玫瑰花开得很茂盛;我说,这朵花真快乐啊;没人会觉得我乱讲。相反,我看到一朵花枯萎了,却说这朵花很快乐吧;别人会觉得你有毛病,花都枯萎了你还说花快乐,不是有毛病吗?这些例子说明什么?说明在某个程度人确实可以把感情投射在其他生命身上,甚至投射在一座山上面,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和山还可以相看两不厌呢。这时候我们就知道,原来人的生命是很开阔的,人与自然万物都有联系互通的管道。庄子在辩论中能赢,就在于他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能够把生命敞开来,跟万物互动。
但即便如此,这一切也并不能作为定论,让惠施哑口无言。让一个辩论高手哑口无言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他陷入自相矛盾。惠施的口才好得不得了,这一次他为什么不讲话了呢?不仅仅是因为庄子的思想比他高明,可以想到人和动物相互沟通的问题;还因为庄子用了一种使对方在语言上陷入自相矛盾的辩法。你前面听我说鱼快乐,才来问我怎么知道鱼快乐。后面又说,你不是我,所以你不知道我的情况;前面知道我在说什么,后面又说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这样一来,你不是自相矛盾吗?而且等于人类的语言将失去作用,因为它无法传达情意,天下没有任何两个人可以互通讯息。这样一来,他又凭什么在听到我的话之后,对我提出质疑呢?当庄子把这一点指出来的时候,惠子确实没话可说了。
2。彼此相忘
庄子作为一个道家人物,对儒家向来不吝于批判。司马迁说庄子写书“以诋浴鬃又剑悦骼献又酢薄K纯鬃影莘美献又螅劢绱罂罢觳唤不啊保坏茏用乔虢淌窃趺椿厥拢鬃铀担骸拔业较衷诓旁谀嵌搅肆×掀鹄闯晌桓稣澹⒖闯晌跣阄恼拢葑旁破肯栌谔斓刂洹!弊诱饷此邓坪跤械憧湔牛还鬃影莘霉献樱⑶野牙献颖扔鞒伞傲保词鞘率怠!妒芳恰芳窃乜鬃蛹昀献雍螅缘茏铀担骸拔峤袢占献樱溆塘埃 弊佑谑且捕抛艘恍┛鬃酉蚶献忧蟮赖墓适拢枥献又诙匀寮业男矶喙鄣憬信小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庄子·天运》)
孔子拜访老子时谈论仁义。老子说:“飞扬的米糠掉到眼睛,天地四方看来位置都变了;蚊虻叮咬到皮肤,让人整夜都睡无法入睡。仁义作祟而扰乱我的心,没有比这更大的祸害了。
孔子在老子面前谈”仁义“,老子却以播糠、蚊虻比喻仁义对人造成的困扰。庄子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反对仁义道德,而是他认为一个人真实的性情表现出去,本来就会有道德仁义的行为。人有他该做的事情,顺其自然去做就好了,不需要刻意设置许多外在的标准和规范,到处去宣扬仁义。一旦你跟天下人说,我们要行仁义,我们要行仁义,那就糟了。很多人就习惯把这个当成口号,做任何事都考虑到:不是我真心愿意去做,而是我要去符合那个仁义的要求。这样一来,变成本末倒置,做久了之后,变成是完全不用内在的情感。我对你好,是因为别人在称赞我,别人在鼓励我,不是因为我真心想对你好。接受我好意的人,恐怕也不太愿意接受了。道家强调的是,儒家原来的理想很好,是出于内心真诚的情感,但是到后代就变成了口号了,道家最反对的就是口号、形式和教条。所以,老子会把仁义比喻成咬人的蚊虻和掉进眼里的米糠。老子说:“你只须使天下人不失去淳朴的本性,你自己也顺着习俗去行动,把握天赋来处世,又何必费尽力气好像敲着大鼓去追赶那逃走的人呢?”接着,老子讲了一个简单的比喻: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天运》)
天鹅不必天天洗澡,自然洁白;乌鸦不必天天浸染,自然漆黑。黑白是天生的,不值得辩论;名声是表面的,不值得推广。泉水干涸了,几条鱼一起困在陆地上。互相吐气来湿润对方,互相吐沫来润泽对方,这实在不如在江湖中互相忘记对方。
天鹅和乌鸦,一白一黑,这是天生的,你再怎么努力改变,也不可能改掉这种天生的特质。况且,黑白是我们人类看到的颜色,人类所看的跟其他生物所看的是否一样?不一定。其他生物所看到的恐怕超出了我们见到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如此,又何必说黑和白哪样更好呢?然后,他用名声来跟黑白对照,认为人的名声是外在的,并不值得推广。譬如这个人听说很仁义,名声很好,你跟他见面一谈,才知道并没有外界说的那么好;或者这个人据说不仁不义,名声不好,但他也许是被冤枉的,是天下人都看错了。所以,你不要从名声这种外在的东西来判断一个人。
接着,就是那句名言“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什么意思呢?化解对于仁义的执著。我们常常记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大官、谁是小民,结果活在世间一点都不自在。就像几条鱼失去了水,困处在陆地上,相互吐气、吐沫来苟延残喘,这种情况很可怜啊。所以庄子说,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记对方呢。“江湖”是什么?“道”。鱼可以在江湖中相互忘记,人可以在“道”中相互忘记。但事实上,就鱼来说,鱼怎么可能自己选择不要江湖呢?是不得已,被迫的。人也一样,没有人可以完全心想事成。人在某些环境下的遭遇,一定是不得已的,无能为力的。这时候就看你有没有眼光、智慧可以觉悟“道”。觉悟了“道”,你就会发现,你本来已经具备一切所需要的东西,你内在的这种智慧觉悟的能力,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假如我设定我的目标是要追求仁义,那我恐怕会为了这个目标牺牲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更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觉悟“道”。
“道”是一个整体,人活在“道”中,本来没有欠缺,哪又何必执著呢?执著于我要这样做或那样做,执著于这是我的或不是我的。“我的”跟“不是我的”比,当然不成比例。“我的”这么小,这么少,而天地那么大,万物那么多,当然会觉得,哎呀,这个生命真是委屈呀。可是如果你能够把这些执著化解掉,马上就会感到一种生命的乐趣,像苏东坡写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在“道”的江湖里,逍遥自在。
3。朝三暮四
现代人说到“朝三暮四”这个词,觉得是在批评一个人没什么定性,见风转舵、随风摇摆,早上这么说,晚上就变了。事实上,古人的用法并非如此,《庄子》里所说的“朝三暮四”,原意不但不是批评,还是一种非常高的人生的境界,是庄子为了说明什么是“道”而讲的一个寓言故事。
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庄子·齐物论》)
有一个养猴子的人拿栗子喂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