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盛唐-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后义军相继占领霍邑、临汾等郡,每到一地李渊皆如法炮制。左右忍不住规劝李渊说:“会不会封官太滥了?”李渊的回答是:“隋朝廷就是太吝啬官爵,所以失去人心,我们何必效法?再说了,用官位收拾人心,岂不比用刀枪更好?”
九百年后,西方的马基雅维利说:“如果你正在夺取王权,那么,被人誉为慷慨是十分有利的……对于那些既不是你的东西,也不是你的老百姓的东西,你尽可以做一个很阔绰的施主……你慷他人之慨,只会为你增添名声,而不会对你的名声造成损毁。”(《君主论》)
很显然,在这一点上,马基雅维利绝对是李渊跨越时空的知音。
七月十四日,李渊率军进驻贾胡堡(今山西汾西县北)。此堡南面五十多里处,就是隋虎牙郎将宋老生重兵据守的霍邑(今山西霍州市)。在霍邑后面,则有隋朝名将、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于黄河东岸的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市)严阵以待,并与宋老生遥相呼应。
李渊父子和将士们都很清楚,摆在面前的将是一场真正的考验。
打霍邑绝对不可能像打西河那么轻松。
所以一贯谨慎的李渊并没有急于发动进攻。正巧又连续多日天降大雨,不利于攻城作战,李渊就趁这个间隙补充给养,命人回太原押运一个月的粮草过来。在等待雨停的这些日子,李渊并没有歇着。他对自己当前面对的战略形势作了一个综合的判断。
然后李渊想到了一个人。
一个牛人。
一个在当时的割据群雄中风头最健的义军领袖。
他就是李密。
李渊知道自己如果要顺利地西进关中,就必须稳住潼关东面的李密,就像从太原南下之前必须先稳住北方的突厥人一样。
为此李渊试探性地给李密写了一封信。
他知道李密这个牛人向来自视甚高,所以他已经想好了对付李密的办法。
果然,李密很快就回了一封牛皮哄哄的信。信中说:“我与兄虽不是同支,却是李姓同宗。我知道自己实力不够,只是承蒙四海英雄厚爱,推为盟主,希望你能从旁辅助,让我们同心协力,执子婴(杨侑)于咸阳,杀商辛(杨广)于牧野,岂不是好事一桩?”言下之意,你打你的西京,我打我的洛阳,咱井水不犯河水!
他还在信中补充说:如果要签一份互不侵犯条约也可以,那你只能带几千步骑,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市)来,你我当面缔结盟约。
李渊见信大喜,李密的反应正是他最想得到的结果。他笑着对左右说:“李密自我膨胀,以老大自居。我正要全力进取关中,如果马上跟他决裂,那是多树了一个敌人,不如态度谦卑,拍拍他的马屁,让他更骄傲一点,帮我们把守虎牢的关隘、拖住东都的军队,让我们专心西征。等我们平定了关中,据守险要,养精蓄锐,观鹬蚌相争,收渔人之利,到时候再收拾他也为时不晚!”
李渊马上命温大雅回了一封信,说:“当今天下大乱,需要一位共主。这个人除了你,还能有谁!老夫已年过半百,志不在此,但我很高兴能拥戴老弟,攀龙鳞,附凤翼,希望老弟早应图谶(chèn),安定万民!你是盟主,但愿你看在我们同宗的分上,依旧把我封在陶唐故地,这样我就很满足了。”
李密见信,骄矜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把信拿给将领们传阅,说:“连唐公都如此推举我,看来天下指日可定啊!”
李密从此对李渊大生好感,双方信函往来十分频繁。
李渊笑了。
就在这鸿雁往返、笔墨往来之间,他已经用廉价的糖衣炮弹成功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劲敌。或者说,成功地化敌为友了。
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低调的,而且从不吝啬给别人戴高帽。
真正的政治家也往往是慷慨的,从不吝啬给人们开空头支票。
李渊就是这样的高手和政治家。
而无论是高帽还是空头支票,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廉价。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古往今来的高手和政治家们都很善于把老子的这个哲学思想运用到实践当中,并且有所深化。他们的深化体现在——所“予之”的东西往往是廉价的,譬如高帽和空头支票;而所“取之”的东西则往往价值巨大,甚至无价,譬如人心与天下。
就在人们迷醉于廉价赠品的一瞬间,高手已经收获了人心,政治家已经玩转了天下!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隋末这场群雄逐鹿的生死游戏中,李密之所以快速出局,李渊之所以最终胜出,其原因绝非偶然。就军事能力而言,孰高孰低很难定论。但是在政治上,李密绝对玩不过天才政治家李渊。
【走向长安】
雨一直下。
从李渊带着军队来到贾胡堡时就始终没有停过。
军营中的粮草快告罄了,太原的补给却迟迟没有到。
而出使突厥的刘文静也还没有回来,突厥人许诺的士兵和战马至今未见踪影。
于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便开始在军营中悄悄流传。消息说——突厥人和刘武周正准备进攻太原。
这是真的吗?
李渊不愿相信它是真的。
可又不敢确定它是假的。
这支离开太原还没打过一场仗的军队,就这么在大雨、粮荒和流言的多重困扰中踯躅不前、人心浮动。连日来李渊的心情也跟这雨水连绵的天气一样潮湿而阴郁。
最后李渊只好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讨论到底是要打霍邑,还是要回太原。
与会的一些将吏提出了四条必须班师的理由。一、我们的粮草快完了,而宋老生和屈突通遥相呼应、据险而守,一时半会儿绝对攻不下来。二、李密虽然口头上说与我们联合,可这到底是不是一个阴谋还很难说。三、突厥人贪而无信、唯利是图,刘武周历来与其狼狈为奸,所以他们企图进犯太原的消息不可不信。四、太原是我们唯一的根据地,义兵的家属都在那里,不如先回去保住大本营,然后再从长计议。
此言一出,多数人都投了赞成票。
李渊不置可否,把目光转向一直闷声不响的李建成和李世民,说:“你们意见如何?”
此时此刻,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了。
因为众位将吏的意见让他有些失望。
诚然,李渊也认为他们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万一出师未捷而老巢被占的话,那么后勤补给就会中断,将士们就会丧失斗志,队伍就会陷入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这种危险的确是存在的,李渊心里何尝没有相同的担心和顾虑?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义军自从大张旗鼓地南下以来,至今未打一仗、未下一城,倘若稍遇挫折就当缩头乌龟,那还奢谈什么平定海内、问鼎天下?到时候不但会遭天下英雄耻笑,而且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人心和士气也会溃散瓦解、功亏一篑!太原固然重要,可始终龟缩在老巢中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恰恰相反,这更危险!因为这么做等于是在向隋朝的军队、向突厥人和刘武周、向四方群雄示弱!到时候这些人四面来攻,太原就能保得住吗?就算勉强保住了,日后还要不要争霸天下、要不要再度出征?如果再度出征,那么来自后方的突厥人和刘武周的威胁不是照样存在吗?除非永远龟缩在太原一隅,否则这个“前进还是后退”的问题就会像一场可怕的梦魇一样永远缠绕在李渊和所有人的心头。
所以,选择后退实际上是在逃避问题,而不是在解决问题。
既然这个问题不可能自动消失,既然前进和后退都存在危险,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前进、放手一搏呢?
想到这里,李渊实际上决心已定。
但是这些话李渊不能说。
他必须让两个儿子来说。
所幸李建成和李世民没有让李渊失望。他们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四条反对班师的理由。一、眼下遍地都是庄稼,何必担心断粮?宋老生轻率急躁,一战便可将其生擒。二、李密一门心思守着东都的大粮仓,一直在与东都军队进行拉锯战,根本无暇做长远的打算。三、刘武周表面上投靠突厥,背地里却和突厥人互相猜疑;虽然贪图太原,可他更担心自己的老巢马邑被人抄了后路。四、我们之所以举义,就是为了奋不顾身拯救苍生,先入长安、号令天下!如今遇上小小的挫折就遽然班师,恐怕义军会一朝解体。我们就算困守太原一城之地,到头来还是一小撮盗匪而已,拿什么保命?
最后,李建成和李世民瞟了众人一眼,毫不客气地说:“定业取威,在兹一决!诸人保家爱命,所谓言之者也;儿等捐躯力战,可谓行之者也……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大唐创业起居注》)
这是李渊集团内部在军事战略上发生的第一次分歧。
李渊看了看这两兄弟,又看了看他的一大帮文武将吏。一边两票,一边N票。他最终咬咬牙作出了决定——多数服从少数。
打!
自助者天助之。
或许是李渊父子的坚持最终也感动了上苍,七月二十八日,太原粮草运到。
八月初一,天空放晴。
八月初二,李渊命全军在太阳下暴晒铠甲、武器及其他衣服装备。
八月初三,天色刚亮,李渊率全军开拔,沿着东南山麓的小道直插霍邑。
“如果宋老生拒不出战,你们说该怎么办?”在路上,李渊问李建成和李世民。
两兄弟胸有成竹地说:“宋老生有勇无谋,我们只要派小股骑兵在城下挑战,他没有理由不出战;假如他仍然固守城池,我们就散布消息,谎称他消极怯战,正暗中准备向我们投降。宋老生担心被同僚告发,不战也得战!”
李渊点点头:“你们的判断没错。宋老生没有趁我们被困于贾胡堡时发动攻击,我就估计这个人没多大能耐了。”
部队迅速进抵霍邑。李渊率数百名骑兵在霍邑东面数里等待步兵主力,李建成和李世民率数十名骑兵驰至霍邑城下,一边扬鞭挥手制造攻城假象,一边高声诟骂试图激怒宋老生。
有勇无谋的宋老生果然一下就被激怒了,率领三万人分别从东门和南门出击。李渊急命殷开山召集后续的步兵主力进入战场,随后命李建成在城东列阵,命李世民在城南列阵。
为了一战消灭宋老生,防止他逃回城中据守,李渊决定佯装败退,吸引宋老生更远地脱离城池。
宋老生首先对东面的义军发起进攻。李渊与李建成假装受挫,开始往后退却。李世民与部将段志玄立即率骑兵从南面直冲宋老生军阵,攻击他的后面。
双方短兵相接,战斗异常激烈。李世民冲锋在前,一连砍杀数十人,手上的两把刀都砍出了缺口,鲜血溅满了他的衣袖。李世民甩甩袖子,继续作战。
在李世民的冲击下,宋老生的阵势开始散乱。李渊趁机命人在阵前大呼:“宋老生已经被活捉了!”
隋兵闻言斗志全失、瞬间溃散,宋老生不得不转身而逃。李渊率军追至城下,城内守军慌忙紧闭城门,放下一条绳索救宋老生。
宋老生攀上绳索,刚刚爬了几米高,李渊的部将卢君谔就从后面纵身跃起,将他硬生生拽了下来,随即一刀砍下了宋老生的首级。
这一战,隋军的三万人马全军覆没,李渊这边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两军的尸体层层堆积在霍邑城外的原野上,一直绵延了好几里。
到了这一天的黄昏时分,略作休整之后,李渊下令军队开始攻城。当时义军还缺少大型的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