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血腥的盛唐 >

第265部分

血腥的盛唐-第265部分

小说: 血腥的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回合,双方互有胜负。

四月,求胜心切的肃宗李亨决定集中兵力,一举克复长安,遂擢升郭子仪为司空、兼天下兵马副元帅,命其移师凤翔。四月底,郭子仪部与王思礼部在咸阳西南的西渭桥会合,而后进驻潏水(渭水支流)西岸。燕将安守忠、李归仁立刻率兵屯驻长安西郊的清渠。两军对峙七天七夜,唐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五月初六,安守忠佯装后撤,郭子仪命令全军出击。燕军以九千精锐骑兵组成长蛇阵,待唐军攻其腹部,首尾瞬间变成两翼,将唐军合围。此战唐军大败,伤亡惨重。将领韩液、监军宦官孙知古被俘。唐军抛弃所有军资器械,退回武功。肃宗的驻跸之地凤翔不得不再度戒严。

第二回合,唐军惨败。

经此一役,郭子仪深感燕军的战斗力仍然十分强大,便劝肃宗再次向回纥求援,请他们发精兵相助。这一年九月,回纥的葛勒可汗派遣其子叶护、将军帝德率四千余名精兵抵达凤翔。肃宗大喜过望,当即设宴犒劳,并赏赐大量财帛。广平王李俶还和叶护结成了兄弟。

至德二载九月十二日,肃宗发布了总攻的命令,由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率朔方、西域、回纥等部共计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从凤翔浩浩荡荡向东挺进。

九月二十七日,唐军进抵长安西郊的香积寺,以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领前军,郭子仪领中军,关中节度使王思礼领后军。同日,燕将安守忠、李归仁也率十万大军在香积寺以北摆开了阵势。

这是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唐、燕两军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这场战役将决定长安的命运,也将决定帝国的命运。

燕将李归仁率先出阵挑战,唐军的前锋部队迎击,将其击退,旋即挺进燕军阵地。燕军全军出动,很快逼退了唐军,并直扑唐军的辎重部队。唐军阵脚大乱,纷纷向后溃退。前锋主将李嗣业对左右时:“今日若不以身挡贼,我们就全完了!”随即脱掉铠甲,赤裸上身,跃马横刀立于阵前,厉声命令士兵们不许撤退。可在燕军凌厉的攻势之下,士卒们还是争先恐后地往后跑。李嗣业大怒,挥舞长刀左砍右劈,将那些逃兵连人带马砍得血肉横飞,一连砍翻了数十人,总算稳住了阵脚。

随后,李嗣业重新集合前军部众,命他们结成长刀阵,横向排开,如墙而进。而且,李嗣业还带着前军的所有将领冲在士卒前面,率先杀进了燕军军阵。

在主将身先士卒的激励之下,唐军士气大振,战场上的形势随之逆转,燕军开始节节后退。

在这场决定帝国命运的战役中,不仅是李嗣业这种勇冠三军的猛将表现出了一贯的英勇,就连半年前在武功不战而逃的唐将王难得也拿出了难得的勇气。混战中,他为了救一个身陷重围的副将,被燕军一箭射中眉骨。王难得狠狠把箭拔掉,结果皮开肉绽,额头上的一块皮还垂下来遮住了眼睛。王难得大怒,干脆把皮也撕了,带着满脸鲜血,仍旧奋勇拼杀,一直往前突进。

两军开战前,安守忠知道自己的兵力比唐军少,便在战场东面埋伏了一支精锐,准备趁双方激战正酣时,再出其不意,绕到唐军背后突袭。唐军斥候侦察到了这支伏兵,立刻禀报中军主将郭子仪。郭子仪即命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带上一支回纥骑兵,直扑燕军埋伏之处,迅速将这支伏兵歼灭。

得知伏兵全军覆没的消息后,燕军士气顿时大挫。李嗣业乘势与回纥兵团一起迂回到敌军阵后,阻断了燕军的退路,与郭子仪的中军对燕军形成了前后夹击。

至此,燕军终于全线崩溃。

这一仗,从午时(中午十二时)一直打到了酉时(下午六点),燕军一共被斩首六万余级,跌入沟堑被压死和踩死的也不计其数;唐军大获全胜。

安守忠和李归仁带着残部逃回长安后,自知长安必失,于是当天夜里便与燕朝西京留守张通儒、京兆尹田乾真等人弃城而走,一口气逃到了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

至德二载九月二十八日,唐军浩浩荡荡地开入城中,宣布了长安的光复。

自去年六月燕将孙孝哲入据长安,迄今共一年三个月。

广平王李俶带着大军进入长安时,受到了老百姓的夹道欢迎。他看见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泪水,那是劫后余生、悲喜交加的泪水。

长安光复了,而兑现诺言的时刻也到了。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面对夹道欢迎的百姓,广平王李俶的脸上一直悬挂着一个和煦的笑容,可他心里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从李俶踏入长安的那一刻起,他心里就不停地响起父皇李亨向回纥郑重作出的这句承诺。

怎么办?要不要兑现诺言?

当初为了得到回纥之援,当然可以不顾一切地许诺,可眼下,假如真的兑现承诺,长安百姓必然又要遭受一场可怕的浩劫。倘若如此,长安百姓还会拥戴父皇李亨吗?还会承认这个在灵武自行即位的新皇帝吗?如果夺回了京城,却失去了民心,那么李唐朝廷日后还能理直气壮地号令天下吗?

可是,倘若违背诺言,唐军在接下来的平叛战争中不但不能得到回纥援手,反而会因此结怨于回纥。眼下洛阳未克,伪燕朝未灭,岂能又在自己背后树立一个新的强敌?

最后,左右为难的李俶终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虽然这个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让李俶暂时摆脱这种两难困境。→文·冇·人·冇·书·冇·屋←

当回纥王子叶护面带微笑地来到李俶面前,婉转地要求他兑现承诺的时候,李俶立即翻身下马,向叶护纳头便拜,说:“现在刚刚克复西京,如果遽然劫掠金帛子女,恐怕东京洛阳的人心都会倒向叛军,并且替叛军固守城池,使我们难以攻克。所以,我希望等到克复东京后,再向贵军兑现承诺。”

叶护一见广平王向他施以大礼,慌忙下马回拜,说:“愿从殿下之言。”

听说广平王帮长安化解了一场灾难,百姓们纷纷簇拥在李俶马前,频频拜谢说:“广平王真华、夷之主也!”(《资治通鉴》卷二二○)

九月二十九日,克复长安的捷报传至凤翔,文武百官当即入朝恭贺,肃宗李亨激动得泪流满面,忍不住赞叹:“广平王的智勇,是朕所不能及的啊!”

当天,肃宗便遣使入蜀,上表奉迎太上皇李隆基回銮。

随后,肃宗召见李泌,说:“朕已经呈上一道奏表,请上皇东归长安,同时朕向上皇请求,一旦銮驾回京,朕就回东宫当太子,继续恪尽人子之责。”

李泌一听,忽然表情大变,急着问:“奏表还追得回来吗?”

肃宗一脸迷惑:“使者已经走远了。”

“上皇不会回来了。”李泌斩钉截铁地说。

肃宗大惊失色,忙问李泌何故。李泌答:“陛下建有大功,却不欲居皇位,上皇自然也不会回京坐皇位,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该怎么办?”

李泌沉吟片刻,说:“由百官联名,再上一道奏表,详细陈述‘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克复长安’之种种情状,然后表示陛下深切思念上皇,渴望早晚在膝下问安,请上皇尽快回京,以成全陛下孝顺奉养之心,这就可以了。”

肃宗闻言,赶紧让李泌起草奏表,写完后拿来一看,不禁泪下,说:“朕原本怀着至诚之心,希望将大位还给上皇,现在听了先生之言,才知道这种想法很不妥当啊。”(《资治通鉴》卷二二○:“朕始以至诚,愿归万机,今闻先生之言,乃寤其失。”)

很显然,李亨是在作秀。

所谓“愿归万机”、回东宫当太子云云,都不可能是真心话。

道理很简单,作为一个乱世即位的中年皇帝,李亨的智商绝对不会低于常人。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第一道奏表是“很不妥当”的。可他又故意要那么写,然后让李泌帮他出主意,最后又不厌其烦地再写一道奏表,目的就是为了向世人表现出他那“愿归万机”的“至诚”之心。换言之,李亨是希望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一个如此孝顺、如此谦恭、如此真诚的人,怎么可能从他父亲手中抢班夺权呢?

李亨总是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打扮得很傻很天真。

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在这个充满机心、诡诈和权谋的世界上,聪明外露的人八成是笨蛋,而善于装傻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智者。李亨虽然不一定称得上是智者,但他肯定不是连奏表都写不好、连太上皇都请不回来的笨蛋。

就在帮肃宗写完奏表的数日之后,李泌忽然向肃宗提出了辞职请求。他说:“臣已经报答了陛下的恩德,应该回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了。”

在李泌看来,长安既然已经光复,他出山的目的便达到了。更重要的是,辅佐肃宗的短短一年多来,李泌已经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权力斗争的漩涡,把肃宗最宠幸的张良娣和李辅国往死里得罪了,如果不及时逃离这个是非之地,他迟早会步建宁王李倓之后尘。

可是,肃宗却不想放李泌走。他说:“朕与先生共历忧患,如今正要同享安乐,为何这么快就要走呢?”

“臣有五条不可留的理由,愿陛下准许臣离开,让臣免于一死。”李泌的态度异常坚决。

“哪五条理由?”

“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资治通鉴》卷二二○)

李泌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就在长安光复后的这几天里,肃宗为了表示对他的感激和信任,便天天拉着他一块饮酒,每晚还与他“同榻而寝”。天下有哪一个臣子,敢心安理得地享受这样的恩宠呢?如此绝无仅有的深宠,又岂能不让宫中的各色人等眼红?

别人暂且不说,就在几天前,负责掌管宫禁大权的宦官李辅国就假惺惺地要把宫中的符契锁钥交给李泌。当然,李泌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并极力向肃宗声明——只有李辅国才是执掌宫禁之权的不二人选。后来肃宗发话,李辅国才作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把那些东西收了回去。

李辅国此举醋意十足。李泌很清楚,无论外朝还是内廷,像李辅国这样对他又妒又恨的人绝不在少数。倘若不尽早脱身,日后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面对李泌列举的五条不可留的理由,肃宗无力反驳,只好悻悻地说:“朕困了,赶紧睡觉,此事改日再议。”

李泌却不依不饶:“陛下今日在臣的卧榻之上,尚且不同意臣的请求,何况来日在御案之前?陛下不让臣走,就是杀臣!”

肃宗摇头苦笑:“没想到卿会如此怀疑朕,像朕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杀害卿呢?莫非卿把朕当成了昏君?”

“正因陛下尚未杀臣,臣才能提出要求;倘若真到了那一天,臣还有什么话好说!再者,杀臣者并非陛下,而是臣方才列举的五条理由。一直以来,陛下待臣如此之厚,臣有些事情尚且不敢进谏,何况天下安定之后,臣就更不敢开口了。”

肃宗一脸不悦,沉默良久,才缓缓地说:“卿是怪朕没有听从你的北伐之谋吧?”

“非也!”李泌鼓起勇气说,“臣所不敢言者,乃建宁王也。”

肃宗一怔,随即俯首长叹:“建宁,朕之爱子,自小英勇果敢,马嵬北上时建有大功,朕岂能不知!可正因为他自恃有功,遂被小人所教,欲加害其兄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