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

第32部分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第32部分

小说: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有德大怒,加封自己为都元帅,李九成为副元帅,耿忠明为总兵官,率领部队,与犯境的官兵展开了激烈的搏杀,杀得对方屁滚尿流,逃出远远的,再也不敢回来。

问题闹大了,朝廷开会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也不敢提祟祯皇帝私自匿下孔有德部队饷银的事情,都知道祟祯有这么个毛病,这毛病他到死也改不了,还是说说怎么搞定孔有德吧。

这次会议,兵部的官员一言不发,户部的官员唱了主角。

户部右侍郎刘重庆,四川道御史王万象提出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案:

把辽东的部队调回来,修理孔有德如何?

兵部官员面面相觑,拜托,辽东那是战区,每天都有激烈的战事发生,也就是户部的官员胆肥,连这种馊主意都敢出。

存心要看户部官员的笑话,兵部一言不发,看他们把这个提议报到祟祯那里。

不曾想,祟祯竟然拍案叫绝:好,好,这个主意太好啦,天才的构想啊。

看到了没有?祟祯这人就是这么缺心眼。

辽东前线战场,非但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还得千里迢迢的赶回来替祟祯擦屁股。

关宁总监,大太监高起潜,督率副将祖大弼,总兵官金国奇,统数万兵马,撇下辽东不管,气势汹汹的杀奔山东。在队伍之中,有一名小小的游击吴三桂,吴三桂的旗下,还有一名普通的战士:吴襄。

这吴襄怎么混成他儿子的下属了?

还是大凌河战事惹的祸,吴襄腿长,撇下主帅张春逃掉了,朝廷很生气,撤消了吴襄的军内外一切职务,把他发配到吴三桂的部队中效力,所以这父子俩,折腾到今天,已经颠倒了。

说老实话,要当兵,就得在儿子手底下混,至少吴襄混得极是舒服。首先是吴三桂得管他叫爹,有重要战事都得跟他商量,所以吴襄骑在马上,手执大刀,鼻子跷到天上,比谁都神气。

部队进了山东,正遭遇到孔有德的前哨部队,吴襄一马当先,挥舞着大刀抢了出去。他的作战习惯是逃跑快,冲锋慢,但面对着怯懦的明军,这要是不抓紧时间露一手,那未免太缺心眼了。

果然,那明军根本不是吴襄的对手,被他刀子舞成一团烂银,嘁哩咔嚓,连斩几人,然后威风凛凛,持刀而立,大叫曰:识得我长跑健将吴襄否?

明军大骇:俺的娘哎,连辽兵的常败将军都这么厉害,快跑……

吴襄得意洋洋的回来,吴三桂照他后脖梗猛拍一巴掌:好好干,老子亏待不了你。

你他妈的,到底谁是谁老子?……吴襄脑子发晕。

全乱套了。

(18)八千人马神秘失踪

连吴襄出马都能取胜,这极大的鼓舞了辽兵的士气,每个人都知道,这场仗太好打了,对手太差,正是立功的好时候啊。

推到白马,遭遇到孔有德的主力。

一看到明军,辽兵霎时间疯了一样的扑了过去,指挥官怎么喝止也喝止不住,眼见得这些辽兵两眼血红,如狼似虎的一通好砍,这当中还数着吴襄最勇猛,再加上吴三桂紧跟在老爹身后,他手中的斩将刀不砍人头,专削人手,击落对方的兵刃,让吴襄表现个痛快。

可怜的孔有德,他什么时候见过这架式,都被打得傻了,眼看着吴襄直奔扑了过来,这才醒过神来,当即掉头就走,一口气逃回登州城,牢牢的把门关上,谁敲也不开。

辽兵团团围至,存心折磨孔有德,要慢慢解决战斗,打得太快了,只怕祟祯皇帝不当回事。

围城两个月,太监高起潜趴在士兵背上写奏章,给吴襄表功。

祟祯大悦,亲笔批奏:恢复吴襄军内外一切职务,至少要比他儿子官大一点,要不然吴襄脸上也不好看。

祟祯总算是办了件正事,把吴家父子的关系,拨乱反正了。

到了十一月,登州城中粮尽,孔有德招架不住了,就组织敢死队,亲自训话:不要畏敌如虎,不要害怕辽兵,辽兵也是人,也是妈生爹养的,还不是一样让清兵打得哭爹喊妈?你们给我冲,我亏待不了你们。

二十一日,第一支敢死队杀出城去。

敢死队一出城,就听见外边喊声雷动,数不清的辽兵从四面八方冲来,然后哗啦一声散开,再看敢死队,居然一个也不见了,都被辽兵剁碎了,一人抱一块去报功了。

这情景看得孔有德牙缝里丝丝冒冷气,这他妈的到底是什么部队?怎么这么凶的部队,还打不过清兵呢?

第一支敢死队死得太快了,第二支敢死队就不太好组织。整整花了七天的工夫,孔有德才组织起第二支敢死队,由副元帅李九成亲自督战,但这次更惨,敢死队一个没逃出去不说,连副元帅李九成,都被辽兵乱枪齐发,打得满身都是铅子,不幸殉职了。

孔有德成了笼中困兽,一筹莫展。他决定,再组织第三支敢死队。

这支敢死队,是他的全部人马。

拼了。

所有的人马,总计八千多人,于十二月二日,集中于城西门,一窝蜂的冲将出去,不信辽兵追得上他们。

到了那一天,孔有德蹑手蹑脚,带着人马偷偷溜出城来一看,哈哈哈,四周悄寂无声,原来辽兵都在睡大觉,真是天助俺也。

大家悄无声息的快走,清一色竞走的姿式,越走离开城墙越远,看看到了安全的地方,大家撒开腿立即狂逃,正在这时,就听见一声号炮,火光四起,明亮的火光中,照着一张得意洋洋的面孔:哈哈哈,孔有德,长跑健将吴襄在此等候多时了。

霎时间明军骇得魂飞胆破,齐齐的发出一声俺的娘哎,掉头就跑。

吴襄随后掩杀而来,这时候就听城东南角一声号炮,祖大弼率军飞奔而来,明摆着要切断孔有德的后路,不让他们回城。

不让回城哪行啊,孔有德疯了一样的往回逃,逃得居然比吴襄速度还快,让辽兵看得目瞪口呆。

逃回去也没关系,继续围城。

又围了好多天,这天吴襄正在偷看儿子练武,突然发现墙着有人缒下,急忙上前捉住,却是几个老百姓。

吴襄问:你们是干啥的,是不是孔有德的奸细?

老百姓笑道:别吓唬俺,俺是老百姓,新出锅的煎饼卷大葱,要不要买?

居然是城里的老百姓,溜出来做买卖了。

吴襄再问:城里的孔有德匪帮,在干啥呢?

老百姓道:啥孔有德匪帮?没听说过,城里边根本就没军队啊。

没有军队?吴襄尖叫起来。

真的没有。老百姓保证道。

这不可能!

吴襄冲过去,眼看着那登州城门,被十几个老百姓推开了,老百姓们挑着担子提着蓝子,提心吊胆的走出来。

吴襄急忙跑去报告给高起潜,高起潜又没神经错乱,当然不肯相信。

但当辽兵冲入城中的时候,果然只见到满大街的老百姓来来去去,孔有德的人马,竟尔是不翼而飞了。

(19)城里有高人

那孔有德匪帮,到底飞到哪里去了呢?

说出来能把人活活气死。

孔有德走了水路,率余部及全部家属,总计一万多人,乘一百多条船,航海渡到辽东,趁辽东的兵都挤在山东的时候,他老兄去了辽东。

孔有德投奔了满清。

虽然孔有德逃了,但这场战役,却是辽兵占尽了上风,让祟祯大为满意。

什么事让祟祯这种缺心眼的人满意,那肯定就糟透了。

大明的情形就是这样,李自成在内死命的折腾,皇太极在外死命的折腾,祟祯皇帝在朝廷上死命的折腾,这么三股力量合起来,饶是大明王朝是铁打的,也会被折腾得散板完蛋。

即使祟祯皇帝天纵弱智,也没能力同时在两个战场上犯蠢。

那怕是祟祯的祖宗朱元璋再活过来,也只能是选择一个战场。

也就是说,祟祯皇帝,至少和同一方和解,然后集中精力对付另一方。

最初,祟祯选择是的和流寇和解,虽然说流寇,可毕竟都是逼上梁山的老百姓,只要朝廷愿意善待他们,好端端的,他们干吗非要造反不可呢?

但是流寇是大明朝特有的经济现象,是由大明时代特定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泛滥于整个社会的逆淘汰潜规则,无孔不入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正常人在这种社会根本没有能力存活,只有做贼当强盗,才能过上象样点的日子。更何况流寇的横行,又培养出了如李自成这般的职业军人,任何招抚的手段,只会被李自成利用来对付祟祯,蹂躏大明天下,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所以祟祯曾几次召开秘密会议,商量是不是干脆与满清讲和,不管是领土还是主权,做出点实质性的让步,给满清几块地盘,让他们跟当地的老百姓折腾去,而祟祯这边可以腾出手来,专心一意的对付李自成。

秘密会议没有对外发布公告,但是与祟祯比较密切的大臣和太监,心里都是有数的。

这个大臣就是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

这个太监就是吴三桂的干爹高起潜。

先说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他的前任是大明第一人杰洪承畴,洪承畴的前任就是将袁祟焕千刀万剐了的梁廷栋,这老梁当真了得,他打破了兵部尚书不得好死的传统,每天坚持不懈的服食各种奇怪的丹药,最终把自己吃得肚皮爆裂,嘣的一声,大肠小肠满天飞舞,就幸福的死掉了。

续任兵部尚书洪承畴能力比较强,祟祯皇帝派他去辽东监视祖大寿,于是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闪亮登场。

这厮一登场,便十面张网,四处追捕满世界乱窜的流寇,正忙乱之间,清兵绕道青山口,又跑来闹事。

这一次,清兵的领队,是獾十四郎多尔衮。

这孩子终于长大了,早年他娘亲被四大贝勒活活逼死,他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打定主意,要把这口气撒在大明王朝身上。

多尔衮官拜奉天大将军,大贝勒代善的长子岳托,官拜扬武大将军,两人统清兵十万,绕过长城青山口,大军直取蓟州。蓟州总兵吴阿衡,端的酒气如豪,正在饮酒之间,端着酒杯就上了马,冲出城来,被清将豪格一箭射来,将手中酒杯射得粉碎。吴阿衡登时大怒,不顾一切的扑了上去,好你个王八蛋,不喝你就不喝,怎么把我的酒杯摔碎了?瞧不起我是不是?一头撞过去,被豪格闪过,一刀劈死。

吴阿衡身后的士兵们见此情形,掉头逃了个干干净净。

獾十四郎多儿衮乘胜前进,一路上连拨四十八城,到了高阳城,遇到了麻烦。

城里有一位高人。

孙承宗。

(20)搓衣板大战大刀片

孙承宗是最先发现袁祟焕的“伯乐”,正是他的举荐,袁祟焕才获得了用武之地,后来清兵袭击北京,袁祟焕下狱,被百姓生生咬死,而清兵不战而退,却留下了兵力,镇守于遵化,永平,迁安和滦州四城。并留下熟悉当地情况,智能兼备的将领镇守。

从此这四座城,犹如四把锋利的尖刀,直插在北京的脊梁上,惊得祟祯一夜复一夜的睡不安稳。

孙承宗带着祖大寿,声东击西,忽南忽北,硬生生的把这四座城夺了回来,解了北京之危。

然后孙承宗再主张修筑大凌河战略防线,不想工程刚刚进行到一半,皇太极就跑来捣蛋,连祖大寿都给俘虏了。祟祯皇帝大怒,看孙承宗年纪太老,已经七十六岁了,杀之无味,就打发孙老头回了家。

可孙承宗命中注定要跟清兵死磕,他前脚回到家乡高阳城,獾十四郎多尔衮就带了清兵打来了。

于是孙承宗率全体家人登上城楼,组织民众开始抗击獾十四郎多尔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