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清越明-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柳似乎就在等万仞山这句话,她对那年轻的仆人道:“是啊,再去又会伤心一程,我们就不去了。希望这位姑娘能原谅。”
“会的,她会的。”那年轻的仆人本来很感激,所以两位“恩人”什么样的决定他都会支持,虽然可能有些遗憾,但总不能强迫这两个“恩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
“那我们后会有期。”杨柳拱了拱手,道别。
两人在众人的目送下,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远处走去,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渐渐地消失在天际。
万仞山忍不住问:“为什么不送她最后一程?”
“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逝去,总是伤心的。”杨柳这样回答。
万仞山还想问几个问题,但眼下的情形似乎不适合去问诸如“下跪”疑问等这种相对较小的问题了。
从黄河边上穿越后,万仞山一直都在为那不幸的年轻女佣感到难过。
看着他难过的样子,杨柳道:“这是一个时代里不可避免的悲剧。无论怎样,你都会看到这样那样的悲剧,对象不一样,但结局往往都是相当凄惨的。正如论语里所说……”
说到这里,杨柳顿了一下,看着万仞山。
万仞山不明所以:“你怎么不说了?”
杨柳有些不好意思:“我是不是太啰嗦了?论语里有一句话叫做‘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什么意思?”
“事奉君主,如果多次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多次提意见,就会造成疏远。”杨柳仍旧看着万仞山。
万仞山反倒自己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事啊。听你的话,进步不少。我想听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嫌你啰嗦?”
“当真?”杨柳唱了个诺。
“果然!”万仞山配合道。
杨柳放下心来:“那就好。”
“如果能一辈子听你这样说就好了。”万仞山脱口而出。
杨柳看了万仞山一眼,万仞山却显得很平静:“我们不是姐弟,又……不能经常在一起。”
杨柳眨了眨眼。
“现在去什么地方?”万仞山觉得这个话题不是太好说下去,于是问道。
“京城。”杨柳道。
“又是见皇帝?这回是谁呢?”万仞山的新鲜感已经有所降低了。
“不是皇帝,是皇帝的亲戚。”杨柳卖了个关子。
万仞山显得有些意外:“皇亲国戚?”
“嗯,一位大作家。”杨柳道。
“一位大作家?还是皇亲国戚?”万仞山问。
“对,猜得出来么?”杨柳笑了,笑得很甜。
他们要去哪里?
他们要见的人又是谁?
请看下一章。
第四八章 咨询大师(上)
万仞山的反应也不算太慢:“我知道了。这个大文学家,他写的作品,研究的人可真不少,可以说直到几百年后,还能养活不少人呢。”
杨柳作势嗔道:“不学文学的,一点艺术细胞也没有。”
“这可是大实话。实话总是不顺耳的。”万仞山陪着笑,也为自己辩解。
当两人又一次出现在乡下的时候,万仞山心中的疑惑上升到了极点:“不是说去看大师吗?怎么我看这里好像是南方的乡下呢?”
杨柳道:“随便看看。”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在门外打了个招呼,走出来的是一位中年女子,看她的模样,大约三十多岁。
“两位是。。。。。。”那女子对陌生访客的到来似乎有些不自然。
“我们想买一本书,听说这里有,所以来看看。”杨柳道。
万仞山的疑惑极甚:买书?古籍珍本?
身为外行,万仞山的印象中好像只有宋代有比较出名的珍本,似乎没有听说过清朝也有珍本的。但既然杨柳这么说,也就只好姑且信之。
走进屋子,万仞山看到屋里到处摆着许多纸张,一摞一摞的,果然像是一本一本的册子。一个中年男子正在挥笔抄写着什么。也许太过聚精会神,连两人进来也没有留意。
那女子对男子说了几句话,那男子抬起头来,一脸的迷茫。
杨柳忙说自己是来买书的。
那男子脸上堆起了笑容:“这书是写得很好的,但内容多,抄起来很辛苦。”
“是啊,几十万字的书,用小楷抄起来也是件很辛苦的事。”杨柳道。
万仞山见两人谈得还算投机,凑到桌前,看了看那原稿和手抄本,那男子连忙给两人各拿了一本,万仞山接过来,看那竖写的繁体字,十分吃力,好一会儿才看了几列,但从书中那非常有名的人物名字立即就可以推断出这是什么书:大名鼎鼎的《红楼梦》!
也许是文科出身的原因,杨柳看得很快,那男子见万仞山看书那么吃力,只当是文化水平很低的随从,但饶是如此,也没忘了礼数,让那女子给两人看茶。
万仞山从来没有翻过四大名著,这会儿能拿到乾隆年间的手抄本,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连忙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起来。而且他估计这种手抄本在后世没有流传,可以算是文物级别的,所以看起来也十分小心。
因为繁体字太多,而理科生又很少接触,所以万仞山看起来的时候非常地吃力,基本上每一列都有看不懂又不好猜的字,他就时不时地问一下在旁边的那位妇女,那中年妇女也不厌其烦地给他说明。
杨柳和那男子谈了什么,万仞山也没有听进去,只是到杨柳连叫了他两声,他才回过神来。
杨柳扬了扬眉,言简意赅地对万仞山道:“买单。”
万仞山意犹未尽,小心翼翼地放下那本册子,从包裹里取出所有的银子,统统交给了杨柳。
杨柳接过,如数全部递给那位不起眼的中年男子。
那男子瞪大了眼睛,但还是很有风度地道:“用不了这许多。”
不知是不是对古代货币的购买力没有认识,杨柳也不管,把银子放在桌上空闲的地方,提了一捆绑好的书,扭头就走。
万仞山见状也站起身来,跟在后面。
那男子连忙跟了出来,手里捧着一堆银子。那妇女想是和夫君心念相通,早早在门口作了请留步的姿势。
杨柳为难地看了看两人,对万仞山点了点头。万仞山只好接过那男子退回的多余的银子,放进包袱里。
离开后,万仞山说出了他的迷惑:“买的这本古籍珍本怎么处理?真地要带回二十一世纪?”
杨柳道:“是啊!怎么没想到呢!其实本来不应该买的。”
不应该买的?什么意思?如果是不应该买,那为什么又要买呢?如果真不应该买,那来这里又是做什么呢?看人抄书?杨柳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啊。
就在万仞山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两人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
正午。
阳光不是太强,照在村落里还有些温暖的感觉。
这个村落里人房屋不少,但在路上见到的人不多。
万仞山跟在后边,边走边看,直到杨柳在一个院子前站住。
这个院子看上去很大,中间的这个门却很窄,像是仅仅供人出入而已,与一般有大院落的大门不同。门前是三级台阶。
面对院子看去,右边有一棵歪脖子的槐树。旁边还有些花花草草,万仞山眼见也叫不出名字,没有细看。只是觉得这样的院子也太普通了,简直连那次陪人祭祖后住了好些日子的那乡下人的院子也不如。
难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的一代大文豪的宅子?
看着万仞山狐疑的神情,杨柳道:“很多大名家,其实在世的时候都过得不是很好,比如安徒生。”
万仞山其实也不知道安徒生在世时过得如何,他的心思都放在对眼前的这宅子上了,所以他没有回答。
杨柳见状上前,正要敲门,这时候门忽然开了,一个其貌不扬、面上写满了沧桑的中年人出现在门后。因为出乎意料,双方都是一脸的惊讶。
难道一代大文豪不是像他笔下的贾宝玉那样长得俊秀、一脸帅气地么?万仞山不由得暗暗揣摩着。
“两位—”那人先开口问道。
杨柳定了定神:“曹公在上,小生这厢有礼了。”
“你找我?你认识我?”那人显得更加诧异不已。
“是。我们景仰先生的学识,特来向先生讨教。”
“哦?”那人还是没有放两人进去的意思。
要搁在平时,万仞山一定上前抢白两句,可面对四大名著中成就最高的作者,无论怎样,也不敢造次了。
“我们看了先生的书,觉得很有水平,但我们还有好些不明白的地方,所以特意来向先生讨教。顺便向先生学习写书的本事。”杨柳含糊其辞地道。
那人向四周看看,有些不情愿地将两人让进了门。
屋里的摆设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位大作家的生活过得很是一般,甚至让人看了有些心酸。没有足够的凳子,杨柳就坐在炕边。万仞山则在身后站着。
一位中年妇女端着两杯茶递上来以后,就退下去了。虽然不是嫌杯子有些残旧,还略有些脏,但万仞山此刻是站着的,自然不方便去拿杯子喝。后来那妇女不知从哪儿找来一张破旧的椅子,万仞山这才得以有机会坐在一旁。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柳先是恭维一番:“先生的作品,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这是几百年来全球所有读者的共同评价,倒也不算是拍马屁,曹雪芹也对自己的作品有相当程度的自信,当下晗首,算是接受了这一夸奖。
万仞山对文学方面没有太多的研究,很多文学作品都没有看过,所以在一边只是不停地扭头看着两人,基本不插话。
杨柳继续道:“作品传抄出去,很多人都靠抄写这本书发了些财。我们有个亲戚靠先生的这本书,补贴了不少家用。”
“抄书?几十万字啊!去买一本来不就行了么?”万仞山久不开口,这回忍不住问道。因为两人用的是汉语交流,所以万仞山一时间也没想到用法语提出疑问,还是用的汉语。
杨柳也习惯地用汉语接过:“在现在这个年头,这本书还没有公开发行,还在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流行,后来在乾隆某年才公开发行的。”
曹雪芹一脸的愕然,眼珠子不停地转动,看样子是在分析两人说的内容。
杨柳觉得似乎有些不妥,当下立即转过话题:“很奇怪,书里的很多人,比如黛玉,生日是二月十二,连元春、宝钗、探春、凤姐都写明了生日,而主角之一的宝玉,虽然花了很大笔墨写他过生日,却没有写明他的生日,为什么呢?”
万仞山虽然理科学得还不赖,但因为没有读过《红楼梦》这本书,所以只有干瞪眼的份,向曹先生看去。
第四九章 咨询大师(下)
曹雪芹打了个哈哈,拿起杯子呷了一口,眼睛看着那茶杯,然后才抬起头道:“你看得可真仔细。”
万仞山觉得大师可能有些难言之隐,于是想替他挡一下,当下说道:“是吗?”
杨柳瞪了他一眼,万仞山吐了吐舌头,不敢再说话。
曹公道:“疏忽,不小心疏忽了。罪过罪过。”
杨柳似乎觉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会给这位大师一种非常负面的感受,所以换了个方式,装作不经意地道:“您写的东西有很多具有时代背景,让人们了解清代的习俗有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听你这么说,好像你们不是这个年代的人?”曹公冷不防地道。
杨柳这才发现自己不自然地已经透露了很多不该说的东西,当下尴尬地笑笑,心下快速转着念,看要怎样才能自圆其说。
曹雪芹却不等杨柳解释,又追问道:“我们这里的人都要说‘大清’,你们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