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诸葛亮大传 >

第22部分

诸葛亮大传-第22部分

小说: 诸葛亮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中对〃政略方针和战略方针的自相矛盾,使得蜀汉与孙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结果打了一场惨遭失败的战争,从而使蜀汉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面临着天崩地裂的危机。

刘备已经病逝,这补天平地的任务全都落在了诸葛亮的肩上。

刘备的丧事办得比较简单:百官哭祭,满三天后立即脱掉丧服,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到遗体下葬时,再依礼举行哀悼活动,朝廷各部门长官、地方郡守、国相、都督、县令、县长,发哀三日,此后即脱掉丧服正常工作。

这种规模的丧葬,是按照西汉文帝刘恒的榜样办理的。

这种规模的丧葬,是按照刘备的临终嘱托办理的。

这种规模的丧葬,是根据蜀国内忧外患,不宜耗费过多时间、财力的实情办理的。诸葛亮大传第七章励精图治

该办的事办完了,现在,诸葛亮有时间仔细想想今后的事了。

诸葛亮最关心的问题,还是与孙吴的关系。这几天,他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为什么与孙吴的关系闹到了这种地步呢?难道是孙权反复无常,寡信少义,不该与他联合吗?诸葛亮与孙权打过交道,他觉得孙权不是那样的人。在赤壁之战中,孙吴的联合诚意是经过事实检验的。况且,只有两家联合,才能与强敌曹魏鼎足峙立,才有可能战胜强曹,这是刘孙双方都很明白的道理。

然而,为什么在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之后,两国的关系就破裂了呢?是孙权改变了方针,要联曹灭蜀吗?孙吴联曹是事实,灭蜀却未必。因为夷陵得胜后,吴将徐盛、潘璋、宋谦等人都主张一鼓作气,攻打白帝城,擒拿刘备,但孙权、陆逊等却下令撤兵,回防曹魏。

看来,孙吴只想得到荆州,并不想灭掉蜀汉。

诸葛亮怎么也想不明白,孙吴为什么紧紧咬祝州不放。难道他害怕蜀汉会利用荆州威胁他下游的安全?孙吴怎么就不理解蜀汉占有荆州的意图呢?蜀汉占有荆州,完全是为了对付曹魏,如果是为了对付孙吴,蜀汉为什么对孙吴一让再让,为什么派关羽荆州军北征而不东向?这意图表示的还不够明白吗?
[ ·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每当情绪不宁或思考问题时,诸葛亮总爱拿过一卷书来翻阅。几个月前,他还在永安陪伴刘备时,曾为太子刘禅抄写《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但抄好之后,在送往成都的路上丢失了。刘备临死前,遗诏刘禅让他再求诸葛亮抄一份。恰巧,诸葛亮刚把《韩非子》抄完。他从案头上拿起《韩非子》翻阅着,一来看看有没有漏抄、错抄的地方,二来借翻书以帮助思考。突然,《韩非子》中的一篇寓言引起了他的沉思:

第55节:第七章励精图治(2)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卖酒的时候从不缺斤短两,对待买酒的顾客非常热情。他的酒质量也很好,味道醇美。酒店的幌子也挂得很高,人们老远就能看见。但是,酒就是卖不出去,以致使美酒都变酸了。卖酒的感到很奇怪,就去请教闾里的智者杨倩。杨倩问卖酒者:〃你的狗厉害吗?〃卖酒者还是不明白:〃我的狗确实厉害。但这和卖不出酒有什么关系呢?〃杨倩说:〃人们不买你的酒,是因为怕你的狗啊。你想想,有人叫孩子拿着钱提着壶到你店里买酒,老远就见你的狗龇牙咧嘴,站在门前,还不吓得掉头就走,谁还敢进去!〃

寓言的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买酒者从心眼里想把酒卖出去,但他养恶狗的行为又与他卖酒的愿望不能两全。看来,这个卖酒者面临一个非决定不可的选择:或者把狗处理掉,或者酒店关门歇业。

蜀汉与孙吴的关系太像卖酒者与顾客了。

蜀国立国纲领〃隆中对〃中,丝毫没有与孙权敌对的意思,并两次提到要与他联合,以湘水为界与吴平分荆州,以示不想独占荆州;跨有荆、益后立即北上襄樊,以示占有荆州的进军目标不是东向孙吴,而是北向曹魏。

蜀汉联合孙吴的心迹不可谓不明,不可谓不诚。

但是孙吴仍感到害怕。可以说,只要蜀汉〃奇〃书〃网…Q'i's'u'u'。'C'o'm〃据有荆州,哪怕是荆州的一部分,孙吴就会忧虑自身的安全,就不会放弃对荆州的争夺,就不会真正与蜀汉结盟。诸葛亮意识到:蜀汉现在也面临一个非决定不可的选择,或者继续同孙吴争夺荆州,不要同他的联盟;或者放弃对荆州的要求,促成与孙吴联盟的恢复。

诸葛亮忽然又想起哥哥诸葛瑾在夷陵大战前写给蜀国的那封信,信中让刘备比较〃荆州与天下哪个大哪个小〃。很可惜,刘备、诸葛亮那时正处在夺回荆州的冲动之中,没有能认真体会诸葛瑾这句话的意思。现在看来,哥哥这句话是很可琢磨的。这句话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蜀国争夺荆州的战略与打败曹魏进而统一天下是矛盾的。因为蜀国要争夺荆州,吴国便只好奉陪到底,在无止境的荆州争夺战中,蜀国就会把吴国作为主要敌人,从而无力顾及曹魏这个最险恶的敌人,有可能失掉打败曹魏的机会。

如果放弃荆州,对蜀汉争夺天下是否有利呢?当然,对蜀汉来说,对争夺天下最有利的形势是跨有荆、益,夹击曹魏。但事实证明,要跨有荆、益,就得对付孙吴,并不能真正夹击曹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放弃荆州,才能集中兵力对付曹魏这个主要敌人。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占领益州后,孙吴就要求刘备让出荆州。那时候,曹操还未彻底把马超、韩遂等势力消灭,在关中雍、凉等地区立足未稳,更未占领汉中。如果那时候答应孙吴的要求,让出荆州,而率主力北上,肯定会比曹操先据有汉中。然后再以〃甚得羌、胡之心〃。的马超为先锋,刘备率主力随后,并联合孙权在襄樊或合肥方面出击,这样,蜀汉的主力始终集中,又有孙吴为援,使曹操在关中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两面受敌,夺得关中雍、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真是那样,三国的局面将会改观。但刘备集团并未如此,而是与孙吴在荆州反复纠缠,先是在汉中被曹操抢了先,好不容易夺得汉中,荆州又遭孙权偷袭。从建安十九年到章武二年(222),八年的时间,蜀汉并未向关中雍、凉方向跨出一步,而在这八年里,曹魏不但在关中立脚已稳,而且据有了雍、凉二州。

八年过去了,蜀国仅仅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原来的起点,甚至不如原来的起点,因为他既失去占领关中的机会,又失去了荆州地盘。

这就是争夺荆州所付出的代价。

诸葛亮感到,为了抗衡强魏,为了将来的大业,不能再与孙吴纠缠于荆州了,不能再与孙吴敌对下去了。

放弃荆州,意味着认识到了自己战略方针的失误。

放弃荆州,意味着将对蜀国战略方针进行重大修改。

修改后的战略计划,史书上虽没有文字记载,但我们根据诸葛亮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可以发现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第56节:第七章励精图治(3)

第一,闭关息民,恢复元气,治理蜀汉,寻求自强,为北进打好物质基础。

第二,解决南中问题,开发南中,解除北进的后顾之忧。

第三,集中兵力进军雍、凉及关中地区,挽回以前错误方针所造成的损失,为将来出关平定中原准备条件。

第四,放弃荆州,以最大的诚意与吴国重建联盟,以寻求孙吴在东线的支援与配合。

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钳形夹攻中原的战略计划,钳形的一臂是自己,另一臂是孙吴。这只〃钳子〃虽然不如以前设计的运用自如,但在此时却是惟一可行的选择。孙吴这只手臂是否配合得好,撒于自己与孙吴联盟的巩固程度,撒于自己壮大的程度,也撒于自己对曹操势力抗衡的力度。

诸葛亮决心在这三方面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孙吴最好的配合。

夷陵之战以后到刘备逝世以前的八个月间,为了与孙吴改善关系,摆脱外交方面的被动,蜀汉方面曾先后派宗玮、丁厷、阴化、费祎等人出使孙吴,但蜀吴关系始终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孙吴在与蜀汉通使的同时,仍没有断绝同曹魏的往来。蜀汉章武三年,刘备病逝,孙权派立信都尉冯熙出使蜀汉,吊唁刘备。回孙吴后,又被派往曹魏。魏文帝曹丕问冯熙:〃吴国若想与我和好,就应该厉兵江关,进军巴蜀,然而我却听说你们又派使节前往巴蜀。你们的主意一定变了。〃冯熙说:〃我们往蜀汉派使节,是由于蜀汉派使节来我国,吴国不过是应付而已。并且,我们的使节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观察他们的虚实,哪里会改变主意!〃《冯熙的上述回答,固然是外交使命使其这样说,但同时也说明吴、蜀之间虽有往来,并无信任。

蜀、吴和好进展不大,可能与蜀国派出的外交使节人选不宜有关。比如说丁厷,此人专会夸夸其谈,善于辞令,但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再比如说阴化,又过于实在,不善词令,不能充分表达蜀汉的意思。但问题的关键还不在此。费祎是蜀国的一流人才,即使在三国中,费祎的才干也属上乘,他出使孙吴为什么也成效不大呢?关键的原因在于,刘备、诸葛亮还处于思考和摸索中,蜀国的战略方针还没有重大改变。

现在好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思,诸葛亮认识到了以前战略方针的缺陷,做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弥补了以前的缺陷。现在应以新人、新战略,开辟蜀、吴关系的新局面。

为什么要派个新人?诸葛亮认为,此次去孙吴,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这是确定新战略后的第一次,老的使臣丁厷、阴化显然不行,费祎当然可以,但与孙吴打交道是个长期任务,不可能一个人一次就能大功告成。费祎身为黄门侍郎,任务是辅佐皇帝,给皇帝出主意,新帝刚即位,正值用人之际,此时去不太合适。再说,为完成结好孙吴这件大事,蜀汉应有更多的出色的外交使臣。

派谁去合适呢?诸葛亮忽然想到了邓芝。

邓芝字伯苗,是义阳新野人,汉代大司徒邓禹的后代。刘备到新野时,邓芝早已入蜀,在刘璋巴西太守庞羲手下做事。刘备据益州以后,邓芝被任为郫县邸阁督,管理一县的粮食物资。邓芝与刘备毕竟有缘,虽然在新野二人未见,但刘备有一次到郫县发现了这个人才,〃与语,大奇之〃,立即提他为郫县令,以后,又任他为广汉太守。邓芝果然是个人才,治理广汉期间,政绩突出,被召入朝中任尚书。

……

第二节孜孜求治

远古时候,虞舜与大禹、伯夷、皋陶一起讨论治国大事。舜对大禹说:〃你尽管畅所欲言。〃禹说:〃我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只是思日孳孳。〃皋陶问:〃什么叫孳孳?〃禹答:〃滔天的洪水,浩浩荡荡淹没了山陵,百姓苦于水深之中。我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与益一起给百姓以稻粮。挖九条大河把洪水引向大海,又疏通沟渠将洪水引入大河。然后和稷一起供给百姓难以得到的食物。食物少了,将其他地方的多余部分调来,或把缺少食物地方的居民迁走。这样,百姓就安定下来,天下大治。〃

第57节:第七章励精图治(4)

〃孳孳〃即〃孜孜〃,意思就是不懈地追求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诸葛亮所生活的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面临的任务,与大禹显然不同,但他们的〃孜孜〃精神是一致的。

白帝城诸葛亮接受刘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