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太宗(套装全3册) >

第173部分

唐太宗(套装全3册)-第173部分

小说: 唐太宗(套装全3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法,欺凌华夏,掠我子女,索我珍宝,虽取得一时之利,奈天道不容,遂致今日败亡。朕对朝中大臣说过,要使天下安定,须华夷一体,互容共存。对突厥族而言,与华夏和睦,则诸事兴旺,若反目成仇贪图小利,则为败亡之道。”

“臣明白,定当牢记在心。”

“朕所以不立你为可汗,即是以乃祖乃父为鉴。朕现在授你为刺史,希望你及族人谨守国法,勿相侵扰。朕这样做,非是单单求我朝久安,也是想让你的宗族永得安宁啊。突利兄弟,你明白朕的这番苦心吗?”

“臣明白,臣明白。陛下的这番警言,臣不仅牢记在心,还要让族人及子子孙孙明白。谨遵皇帝陛下的法度。”

列席的执失思力等人,闻言也大为感动。

李世民话锋一转,叹道:“这些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像各族人之间的猜忌之心,岂是数道诏令就能完全解决了的?突利兄弟,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一点一滴来做,逐步取得大家的信任。像定襄都督府让大柰为都督,云中都督府让执失思力为都督,朝中就有许多人反对,坚持让汉官为任,朕不依其言。大柰,执失思力,朕任你们为都督,代表朝廷去管理你们的族人,朕视你们与汉官无异啊。”

座中之人皆为突厥之血性男儿,闻听李世民这番发自肺腑的动情之言,无不血脉贲张,内心折服。

此后不久,突利等人逐个到任,开始安营扎寨,招抚族人。薛延陀酋长夷男,闻听李世民如此处置突厥之众,不禁感叹道:“突厥欺凌唐室日久,如今被破,若换了我,定将其众悉数为奴,以报前仇。唐皇这样做,委实是以德报怨,如此胸襟令人感叹啊。”遂挑选贡物,派使送往长安,向李世民祝贺收复东突厥。

唐朝以突厥人为吏实行自治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突厥人闻讯纷纷从四方前来投奔。这日,突利之弟欲谷设带领族人入长安投降。东突厥被打散后,欲谷设率领族人向西遁去,欲投奔高昌,闻听唐朝礼待突利,遂折向东降了唐朝。李世民亲自出面接待欲谷设,以好言抚慰,尊重其意见让其随突利居住。

一日,从岭南传来消息,蛮族酋长冯智戴及冯盎举兵反叛。侯君集此时为兵部尚书,心想南蛮势力较小,若派兵去讨定可一举灭之,也可扬大唐军威。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急忙令人写好表章到朝中申奏。

这份表章到了政事堂,群臣意见顿时分为或剿或抚两派。萧瑀及王珪赞成兵部的意见,萧瑀说道:“蕞尔南蛮居地偏之所,动辄作乱,须让他们知道天兵的厉害。此次东突厥被妥善安置,也是李药师领兵征讨在前。先剿再抚,比较稳妥。”

房玄龄与李靖比较持重,房玄龄说道:“南蛮势力不大,出兵征讨定然完胜。可是皇上刚刚定下以德感之的策略,若大军一出,四夷定会惊惧不已,影响太大。”

李靖沉吟道:“南方已安定多日,冯智戴他们按理不应该举兵反叛。京城去岭南路程太远,若属讹传消息,那也是可能的。”

王珪不赞成,反驳道:“皇上确实定下以德感之的策略,然也说过恩威并重之语。现在蛮夷反叛,若畏手畏脚迟迟疑疑,其势必会波及四邻,酿下更大的祸端。”

他们在这里争执不休,最后只好由李世民定夺。

李世民并不急着回答,而是目视魏征说:“贞观之初,有许多人上疏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说:‘应当震耀威武,征讨四夷。’独魏卿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魏卿之言,果然收到效果。今颉利被擒,其酋长或在京带刀宿卫,或依制度管理部落。魏卿,朕这些日子常想,能有今日的成果,皆是你的功劳,只是可惜封德彝未见今日局面。”

魏征谢道:“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并无功劳。”

李世民摇头道:“朕任用卿等为重臣,卿等能堪其任,成就今日功业,岂能是朕一人的功劳?魏卿,请勿推却。”李世民这几天,一直思索魏征那日与温彦博的一番争论。他想不通素来见识非凡的魏征,何以在这个问题上固执其陈腐之见。贞观之初,魏征力主对百姓施以教化手段,同样是人,他对突厥人却有了分别。看来人之思虑皆有自身之局限,以魏征之能,尚不能免俗,何谈他人?

李世民又问道:“魏卿,刚才温卿简略说了两派的主张,想你应该归入安抚一派?”

“臣主张安抚,不可妄动刀兵。”

“你既这样说,朕就加入安抚一派吧。温卿,你知事政事堂,今后再有这等小事,只要不失了朝廷本意,你们须当堂定之,不可再来扰朕。”

温彦博躬身领旨。

后日,鸿胪寺派使一名,持节前往岭南宣谕。那冯智戴及冯盎本心并不想反叛,只是因为与邻近官府不睦,遂生龃龉,这些天又听说朝中欲派大军来镇压,正在那里惊惧不已。猛见天使来到,又听其宣讲了皇上之谕,其词恳切,意甚抚慰,不由得将担足了的心事放了下去。那名来使顿时成了座上宾,冯智戴、冯盎使出浑身解数,百般侍候。他们感恩皇上大德,要求随来使一同返京面圣。

两人在两仪殿见到李世民,在那里叩头不已,口称:“臣等万万不敢有反心,奈何与相近州府不睦,其动辄欺凌我等,更放流言说臣等要反。所幸皇上圣明,降恩抚慰,臣等感激涕零。”

李世民见一场刀兵之事消弭为无形,龙心大慰,回顾群臣道:“边境动辄来讯说有人要反,也不究其原因。人若不陷入绝境,怎么会轻易要反呢?”他轻声唤两人:“起来吧,站起来说话。”

李世民发现冯智戴所说中土之语很是流利,大为诧异,问道:“冯智戴,你为南蛮酋长,缘何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土之语?”

冯智戴躬身禀道:“臣父向来羡慕中土文字,臣幼小之时,臣父就礼聘一名教师,专门教授臣习诵《四书》、《五经》,若不是遭逢乱世,臣还幻想入京赶考呢。”

“这么说,你定是会吟诗作赋了?”

“臣水平不高,约略能凑上几句。”

李世民转向萧瑀道:“萧公,你出一题,让其吟之。”

萧瑀躬身道:“他们入京面圣,极想得到皇上的恩泽,还请陛下命题最好。”

李世民不再推辞:“嗯,好吧,可是来一个什么题儿呢?”这时,庭院内几只栖在树上的乌鸦被惊起,“呱呱”地绕着屋檐飞行,李世民笑道:“冯智戴,你看,外面有乌鸦飞起,此为题面,你试咏之。”

冯智戴扭头向窗外看去,心中酝酿着诗句,想起自己千里迢迢来京,无非是为了族人能安居乐业,遂吟道:上林多许树 不惜一枝栖

遂使绕房庭 恓惶乱奔离

此诗句一吟出口,群臣击节叫好。李世民满面笑容,说道:“你既吟乌鸦,更引申他意。不想边鄙酋长,竟然有如此才高之人。冯智戴,你不用忧心。朕将全树皆赏给你,岂唯一枝可依?”

冯智戴与冯盎又复下拜,齐声道:“谢陛下。”

萧瑀赞道:“冯智戴之诗,堪与三国时曹子建之七步诗媲美。只不过曹子建当时面临杀头之厄,而冯智戴今日蒙陛下赐题,顿成章句,流传后世,即是一段佳话了。”

李世民又命二冯平身,轻声道:“朕今后对四夷之人,多加恩信,不动辄胁之以兵威。东突厥破灭之后,朕收拢其众,妥善安置,使其安居乐业,想你们应该听说过。自今以后,你们可安心带领族人,与中土之人和睦相处。冯智戴,你每年至少要入京一回,朕还想欣赏你的诗才。”

冯智戴躬身答应。

此后,朝廷将冯智戴所辖之地更名为归思州,以冯智戴为刺史;将冯盎所辖之地更名为述昆州,以冯盎为刺史。这两州皆属羁縻府州性质,隶属桂州都督府管理。


第十六回 大理卿慎剖疑案 李世民悔伤人命


李世民这日召来陈君宾,让他到塞上走一圈,向其嘱咐道:“塞北之地不宜种植,然那河套地区土壤肥沃,又有灌溉之利,极宜种植。突厥人向来以游牧为主,你要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手把手教会他们农桑之事。朕既然定下教化突厥人之策,须使他们逐步改变游牧的习惯,若他们能在河套上种植成功,尝到甜头,就会影响其他突厥人。陈卿,朕知道你理农桑之事是一把好手,此次前去帮助突厥族人,并非单是劝课农桑,而是大有深意。”

陈君宾一开始听说让自己去塞上种植,有点摸不着头脑,待李世民细说究竟,他方才回过味儿来,躬身答道:“臣明白。”

李世民又问道:“陈卿,朕改授你为太府卿,这一段感觉如何?”

“臣以往为外官日久,凡具体事可手到擒来。乍一主持太府寺,其府藏管理也还罢了,唯掌财货之政令,感觉有些生疏。许是眼光短浅,不能把握全局所致。”

“嗯,熟悉一段时日,就会慢慢适应了。你有州府理财经验,触类旁通,在这个职位上应该能发挥作用。对了,朕这一段时间一直忙于关注东突厥之事,对天下农事顾及不多。依你眼光,今年农桑收成究竟怎样?”

“当李尚书率军北征的时候,臣心里一开始实在担忧,总怕战事旷日持久,耗费钱粮太多,不料此战短促,耗费不多,且一点都没有影响国内农桑之事,臣心里也就踏实了。看今年的光景,秋收大熟是十拿九稳的。至于今年以后,只要风调雨顺,不出大的灾难,粮食收成绝对没有问题。陛下,今年的租赋收上来之后,府库定然更加充盈。”

“是啊,希望老天能够顺承民意,不降灾害为好。”

“这一点不用陛下操心,即使稍有一些不顺,亦可保相当的收成。”

“怎么讲?”

“臣这些日子仔细想来,觉得眼前的情势能够抵御轻微的灾害。所谓‘成事在天,谋事在人’,陛下登基以来,以‘农为邦本’宣谕官员、百姓致力于农事,以‘抚民以静’制定诸多兴农措施。天下之人以兴农为第一要务,皆兢兢业业,不敢稍有懈怠,此为取得好收成的最大保证。此外,户部督促各地依势利用渠沟之利,并适当修缮,另经常检查各地水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前的‘小水则大涝,无水则大旱’的状况。”

陈君宾的这番话说得李世民眉开眼笑,心花怒放,说道:“你有如此的眼光,还自谦目光短浅?好了,你去吧,此行若能教会突厥人耕种,又是大功一件,朕会重重赏你。”

陈君宾退出后,李世民起身走出殿外,令人抬他到大理寺。

杜如晦病重之时,李世民前去探病,杜如晦知道自己日子无多,推荐戴胄为尚书右仆射。李世民原来以为戴胄文墨不精,不宜身居相位,现在应杜如晦之情,不免爱屋及乌,遂决定要授戴胄为尚书右仆射。

谁知戴胄却坚辞不就此职,他恳切说道:“陛下,忠直执法是臣之长处。方今天下靖乱之后,正是将陛下宽仁精神布与百姓之时,臣现在渐入佳境,还是不离开最好。”

李世民见戴胄意志坚决,遂改授李靖为尚书右仆射。今日兴之所致,他想到大理寺看看戴胄究竟在忙些什么。

进入大理寺正堂,就见戴胄居中坐在正案前,大理丞孙伏伽、张蕴古一左一右侍座两旁。堂下立着跪着一干人,正是审案的时候。戴胄见皇上驾到,急忙带领孙伏伽、张蕴古等人前来迎接。李世民挥手止住他们道:“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