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港版无删节全本)作者:傅高义-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但并没有死亡。1975 年在他领导下制定的经济计划,仍然是 1976 年年度计划和 1976 年至 1980 年第五个五年
计划的基础。「四人帮」印发了「三株大毒草」并发动批判运动,读过的人虽然不能公开赞扬,但它们在 1977 年却变
为三朵「香花」,成了未来几年政治纲领的基础。例如,成立独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计划在 1975 年被终止,但在
1977 年得到了落实。政研室在 1975 年底变得死气沉沉,可是它的很多研究人员在为 1978 年的三中全会和后来的改
革撰写文件中发挥了作用。
批邓运动在军队中从未形成气候。除了解放军总政治部外,「四人帮」得到的支持微乎其微。在军队,最明显的
影响是批邓放缓了让文革中挨整的老干部回来工作的进程,军事院校恢复教学的工作也被推迟。但是 1977 年老干部又
开始返回军队,军事院校也重新开课。'4108'
邓小平的下台在短期内对高等教育造成了显着影响。提高教育水平和减少政治思想教育的计划被中止,重建中国
科学院的工作也失去了动力。得到允许的文艺活动的范围大为缩小。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又被泼了一头冷水。
在政治领域,为党的高级干部平反的工作也放慢下来。邓小平一些最亲近的拥护者受到批判并被撤职,特别是胡
耀邦和胡乔木。他们手下的干部也丢了官职。
1975 年毛泽东是有意愿转向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但邓小平的动作超出了他所能容忍的限度。毛泽东在生命
的最后几个月里手中仍握有大权,他能收紧缰绳,能撤掉邓小平或让他受批判。然而,毛已经没有精力或势力去控制他
手下干部的思想了。从短期看,邓小平是出局了。然而,他在 1975 年底对自己所支持的事拒不认错,使他在 1977 年
复出时拥有了一个十分牢固的起点。那时候,他将解冻他在 1975 年建立并推进的人事安排和工作计划。
'4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 197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页 202203;于光远:《我忆邓小平》(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页 5。
'42'SWDXP2; pp。 2426。
'4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537540。
'4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08。
'45'有关政研室的这一节的材料来自作者与政研室资深成员于光远、政研室理论组党组书记朱佳木
的交谈。另参见于光远:《我忆邓小平》。胡乔木的生平参见本书附录〈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4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13。
'4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04208。
'4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12213。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4),1975 年 7 月 13、18 日,8 月 8 日,页 69 脚注;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
页 213215。
'410'这些会议分别召开于 1975 年 6 月 29 日,7 月 23 日,8 月 26 日,9 月 13、19、25、26
日,10 月 10、14、24 日,11 月 10、15 日和 1976 年 1 月 17 日。
'41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33272;Frederick Teiwes and Warren Sun;
The End of the Maoist Era: Chinese Politics during the Twiligh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721976 (Armonk; N。Y。: M。 E。 Sharpe; 2007); pp。 324339。
'41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41243。
'413'《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5 年 9 月 20 日,页 102。
'414'SWDXP2; pp。 4144。
'415'关于两份草稿的差别,见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65266。
'416'关于两份草稿的差别,见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52256。
'417'关于两份草稿的差别,见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975 年 12 月 25 日,页 138。
'41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42243。对收入较高的地方作了一些让步,允
许它们有更多的支出。见页 239241。
'41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53357。
'42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53。
'42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53357。
'42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22224。
'42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67。
'42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64365。
'42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66367。
'42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74380;于光远:《我忆邓小平》,页 6870。
'42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71374。
'42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81386。
'42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90。
'43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90。
'43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89392。
'43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90392。
'43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92394;吴德:《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
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页 166173;于光远:《我忆邓小平》,
页 9497。
'43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26232。
'43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75。
'43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82286。
'43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74282、341。与江青的谈话录音,后经毛泽
东作了一些修订,收录在 1975 年 11 月 15 日发表的谈话中,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19871998),第 13 册,页 447449。
'43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43346。
'43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91298。这封信的原文附于页 295296。
'440'毛泽东的私人医生李志绥讲述过毛做眼科手术的背景,见 Li; with the editorial assistance
of Anne F。 Thurston; The Private Life of Chairman Mao: The Memoirs of Mao's Personal
Physicia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4); pp。 604605。
'44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96298。
'44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29339。
'443'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273。
'44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339341。
'44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71473。
'446'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代表团的科学家得出的结论,作者是代表团成员之一。
'447'中央文献研究室、湖南省委、湖南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电视片《邓小平十章》(湖南电视台,
2004),第 3 集,《破冰》。
'44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73474。
'44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77478、495。
'45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78480。
'451'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80482、488490。
'452'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90496。
'453'中国问题专家 Merle Goldman 与该代表团一起参加会见,她友好地让我看了会谈纪录。
'45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98;SWDXP2; pp。 4547。
'455'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581582。
'456'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99502。
'457'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499502、506。
'458'对《水浒》事件更具体的描述见 Merle Goldma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dvise and
Diss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459'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507512;史云、李丹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 8 卷: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
文化研究中心,2008),页 577580。按后一着作,是芦狄而非毛泽东挑起了这一讨论并记下了毛的观
点,是姚文元和江青而不是毛泽东发动了公开的辩论。但至少毛泽东允许了公开辩论的发生,并且知道它
的政治含义。
'460'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512517。
'461'高文谦:《晚年周恩来》,页 565。
'462'关于评《水浒》运动的各种记载,见 Teiwes and Sun; End of the Maoist Era; pp。
363374; Merle Goldman; 〃The Media Campaign as a Weapon in Political Struggle: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and Water Margin Campaign;〃 in Godwin C。 Chu and Francis L。
K。 Hsu; eds。; Moving a Mountain: Cultural Change i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9); pp 191202。 Barbara Barnouin and Changgeng Yu; Ten years of Turbulence: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New York: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1993); pp。 283285。
'463'Wenqian Gao; Zhou Enlai: The Last Perfect Revolutionary (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07); p。 166。
'464'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512517。
'465'2006 年 1 月作者从一位了解毛远新观点的干部那里得知这是毛远新的看法。
'466'对这场斗争的不同讲述,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下册,页 17531755;DXPCR; pp。 350351;Teiwes and Sun;
End of the Maoist Era; pp。 388399; Jiaqi Yan and Gao Gao; Turbulent Decade: A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6); pp。 471473; 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Michael Schoenhals; Mao's Last Revolution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404407; 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页 560563。
'467'史云、李丹慧:《国史?第 8 卷》,页 406。
'468'《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页 1754。
'469'《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页 1754。
'470'这一节内容依据的是 2006 年 1 月作者对一位了解毛远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