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作者:何事公 >

第321部分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作者:何事公-第321部分

小说: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作者:何事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他能统领卫队护送先生出川,保证可以万无一失!”

古往今来,因为相貌奇特而逃过一劫的大有人在,比如淮阴侯韩信,在刘邦手下当兵头将尾的时候曾坐法当斩,前面十三个人都被砍了,轮到他的时候恰好被夏侯婴看到,结果“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这才有了后来的齐王。

再比如西汉初年的张苍,曾因为犯错被判处死刑,已经脱了衣服趴在砧板,因为“身长大,肥白如瓠”,被王陵看见而救下一命,后来做到宰相。

更近期的例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古勒城(说是城,其实就是个小村子)为李成梁所攻灭的时候,十多岁的努尔哈赤和弟弟舒尔哈齐也在城里,结果李成梁的妻子“奇其貌,阴纵之归”,这才有了大明的心腹大患和大清的二百多年基业!

蒋志清这么说冯基善,无法是给自己的结义兄弟脸上贴金,为他极力争取卫队长一职。至于具体情况如何,那就谁也讲不清了!

沈翔云兀自有些迟疑:“如你所言,他在北洋军中长大,而且官至管带,肯定是袁慰亭的嫡系。一个堂堂的管带千里迢迢跑来我们这里当兵,你怎么确信他没问题?”

蒋志清道:“焕章大哥受**思想影响,与王金铭等人发起组织武学研究会,在军队中秘密宣传反清思想,积极开展**活动。滦州兵变后,又曾在通电中署名。他怎么可能是袁慰亭的嫡系?至于来四川当兵,纯粹是形势所迫,没有什么阴谋诡计。”

沈翔云眉头皱得更紧:“他既是北洋军,又参加**党,身份不明、来历不清,这种人最容易出问题!依我看,还是另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为好!”

蒋志清拍着胸脯对孙元起道:“先生,学生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冯焕章绝无问题!如果他能出任卫队长,必定可以尽忠职守,不负使命。”

孙元起感觉自己在哪里听过“冯焕章”这个名字,但“冯基善”这个名字则颇为陌生,当下摆摆手:“虬斋不必多说,既然介石如此力荐,那就用这个人吧!”

杨度笑道:“百熙准备用此举向天下表明,我们这里选材举能是不问出身、唯才是用?”

孙元起摇摇头:“皙子说笑了!我哪有那么多心思?我只是想,人家堂堂一个管带肯来我们这里当兵,自然是看得起我们。如果蒋志清此番举荐不成,消息传出,岂不会伤及其他非嫡系人员的善意?对了,皙子,当年刘备去东吴,诸葛亮曾授三条锦囊妙计,使得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我今日也要顺流而下,不知你又有什么要交给我的?”

杨度沉吟片刻,才缓缓说道:“在下一介书生,怎么能跟诸葛武侯相比呢?而且南北形势波谲云诡,一日三变,很多问题也难以预知,所以没法给你什么计策。只是临行之际,想请百熙记住一句话:在官场上,既不能轻易答应人,更不要轻易拒绝人!”

孙元起道:“不轻易答应别人,这倒好理解。可为什么不能拒绝别人呢?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杨度放下扇子:“官场历来说话说三分,因为谁也不知道以后事情会不会有所转机。如果当场峻拒,不仅会拂了别人脸面,让人下不来台,还让事情再无转圜余地。所以无论什么事情,总要中庸些才好。”!!!

第二八五章即从巴峡穿巫峡

二八五、即从巴峡穿巫峡

中庸些?那不是新闻联播体的外交套话么?

想到此处,孙元起顿时会心一笑:“我大致明白了!”

“哦?”

孙元起道:“比如和袁慰庭见面,他让四川交出去年截留的云、贵两省税赋,我就这样说:双方就云贵两省藩银问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字面意思),充分交换了各自的意见(没有达成协议,还吵得厉害),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分歧很大)。对于贵方单方面主张藩银所有权,我个人持保留态度(拒绝同意),并对此表示强烈遗憾(非常不满)。但与此同时,我方也认为此次会谈是有益的(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为最终解决问题寻求双方都能满意的方法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问题以后再说),并将对此继续关注(你有工夫你就等着吧)。”

杨度抚掌大笑:“没错,就是这样!”

孙元起却暗暗撇撇嘴:看来把明白话说得云遮雾罩是官场必备技能,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杨度道:“既然百熙要出川,不妨先造出声势来,免得袁慰亭、孙逸仙等人捏造蜚语流言,让天下人误会。要不等会儿你就在中华广播公司和《政经日报》上放出风声?说明此次行程是先去上海参加新中国党成立大会,再北上查看经世大学受损情况。如此一来,既可以让孙、袁二人提前做好准备,在南京、京师与你偶遇,又不会太显突兀,让别人认为咱们是主动找上门的。”

孙元点头:“就依皙子所言!”

章士钊此时问道:“大人此次出川,来回至少需要一两个月,不知行前对于军政事务有何安排?”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总不能孙元起一出门,川陕甘等处的官府衙门就关门打烊吧?

孙元起答道:“现在南北对峙局势不明,保皇的保皇,闹**的闹**,整个国家闹成一片。好在我们川、陕两省已经趋于平稳,并且蠲免了今年的田赋钱粮,应该并无大碍。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镇之以静,惜民力,富民财,收民心,不折腾,让两省尽快恢复元气,为以后科教兴国、实业兴国做好准备。

“具体而言,军队的事情由各协协统负责,以确保川陕安定、尽快戡平甘青、准备挥师入藏三项重要任务为核心,加强新兵招募、日常训练和作战准备,争取做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像四川的土匪、陕西的刀客、甘肃的响马,以劫掠为生,祸害百姓商旅,民愤极大。我看就可以动用大军以狮子搏兔之势一举荡平,既可以整肃地方,又可以锻炼部队。

“至于地方政务,我们以冷眼旁观为主,以惩处巨贪为辅,争取以一到两年的时间,逐步对各府道州县进行调查清洗,培植一批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官僚。今年因为蠲免钱粮,各地政府应该较为清闲,可以集中力量兴办教育、疏浚沟渠、铺垫道路,让他们有事可做。”

众人一齐点头。

三天之后,孙元起在冯基善和近百名卫兵护送下,坐船离开成都,踏上了出川之路。一路上自有各地官员士绅迎来送往不说,谁知刚出四川夔州府,踏上湖北宜昌府地界,就有湖北军政府(标准名称应该叫“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的要员在此恭候。

人群中除了军令司司长张振武、教育司司长吴同甲等要员外,还有一个和孙元起有数面之缘的李仲揆。——自从南京政府成立以后,湖北军政府各部已经改名为司。——当年孙元起担任湖北提学使的时候,曾给李仲揆上过几次课,说来还算是他半个老师。不过如今这个学生却非比寻常,成了湖北军政府的实业司司长。虽然二十三岁便身居司长高位,李仲揆却没有丝毫倨傲,老老实实地对孙元起执弟子礼。

孙元起却不敢以老师自居,连忙拉过李仲揆:“仲拱何必多礼?你我四五年没见,没想到你已经成为国之栋梁,真是可喜可贺!”

李仲揆谦逊地说道:“学生不过是恰逢其会罢了,怎么当得先生的夸张!再者说,即便学生有所成就,也要多谢先生当年的谆谆教诲!”

吴同甲插话道:“孙大人果然不愧是‘当代圣人’,所教弟子无不卓然成家,像山西都督阎百川、陕西都督赵景行、第四十四混成协协统程颂云、第四十六混成协协统蒋介石等当世豪杰自不用说,没想到咱们湖北军政府的实业司长也是孙大人的弟子,真真是桃李满天下!荆楚蛮荒之地,能得大人在此弘文励教,化育数年,幸何如哉!”

周围官吏也同声赞誉起来。

在一片溜须拍马声中,孙元起只能选择落荒而逃。在船中坐定之后,孙元起笑着问道:“仲拱,你三数年间,从一介书生摇身一变成为实业司长,究竟有何等奇遇?我倒真是好奇的紧!”

李仲揆急忙解释道:“学生从两湖师范学堂毕业后,便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当时学生觉得中国之所以屡受外国列强欺辱,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军舰,无法御敌于国门之外。所以就选择到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后改组为现在的大阪工业大学)学习造船,为祖国造出第一流的兵舰,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构建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之新中华。

“在日本学习期间,我进一步接触到**思想,并有幸加入同盟会,得以拜见中山先生。学成归国后,就在先生改组的湖北高等工业学堂中任教。不久武昌起义爆发,学生因为是同盟会会员,又在日本学过理工,因而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实业司司长。说来也不过是机缘凑巧罢了,并非真有什么过人本领。”

“照这么说,你还真是我的学生!”孙元起自嘲道。因为“实业部(司)”是湖北军政府在国内首创,川陕甘三省并没有这样的机构,孙元起还有些好奇,“仲拱,你们实业司主要做些什么工作?”

李仲揆答道:“所谓实业,就是指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工商企业。近代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没有成熟的实业,所以在外国列强坚船利炮和大型工厂的威逼下,国力日渐衰弱,民生日益困窘。有志之士见此情形,便提出要通过振兴实业,来改善民生。我们湖北军政府在成立不久,就根据形势设立了实业部,现在改叫实业司。

“先生问我实业司主要做些什么工作,这倒有些不好回答。因为武昌起义爆发以来,长江沿线战事不断,湖北各处工矿企业大多停产,实业根本无从谈起。之前我主要是翻阅往日的卷宗档案,再亲自到各厂矿实地走访调查。现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眼看国家即将一统,所以我现在准备为湖北省拟定一个兴实业的计划,以备国家采纳。”

孙元点头:“仲拱能有此想法自然极好!未来十年,虽然国事未必尽如人意,但对于民族实业来说却是个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遇,确实可以有效改善民生。”

李仲揆闻言却没有几分兴奋的味道,反而显得有些萧索:“我在湖北军政府中任职虽然只有两个月,可是除了最初的兴奋之外,没有感受到任何值得夸耀的事物。在这里,依然到处弥漫着旧政府的倾轧构陷和腐败无能,让人感觉不到新生的蓬勃朝气。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呆在学校,研究那些实实在在、不容半分虚假的科学技术,而不愿和那些势利谄媚的官僚打交道!”

尽管自生民以来,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好奇者就已经出现,并受到人们的尊重,但在文明时代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科学家、技师、工匠等却与政治几乎绝缘。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创始人之一的拉斯韦尔在其《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社会中如此重要的工程技术却很少能上升到显要的的地位。人民的英雄很少是工程师或物理科学家出身的。不管由于机械、电气及化学能源应用到生产上而出现了多少机会,这种情况却仍和过去一样没有变化。”个中原因,除了理工和政治疆域分明外,或许更多的是像李仲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