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第16部分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16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对他们的后代免除了奴籍,恢复了平民地位。

尽管这些努力使当时的吏制与以往相比稍显清明,但是东林党人在决定国家大政方针、革大弊兴大利等方面毫无作为,因而明神宗末年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当然,这也不能怪东林党人,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朱由校所受到的教育极少,几乎可以说是文盲,整日痴迷于做木工、斗蟋蟀等事情,根本不喜欢处理朝政。

早在万历年间,朱由校的父亲朱常洛不为其祖父明神宗所喜欢,他这个皇孙自然也在明神宗的视野以外。直到明神宗临死,他才被册立为皇太孙,有了出阁读书的机会。没想到他的父亲登基一个月就撒手西去,连册立他为皇太子都没来得及,更别提读书的事情了。朱由校即位时刚16岁,在此之前的岁月中,他的父亲朱常洛作为太子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作为太子的长子,他所受的教育当然更逊一筹。明清史专家说:“熹宗为至愚至昧之童蒙。”有人甚至认为熹宗是“文盲儿子”,“一字不识,不知国事”。

明黄花梨折叠式镜台这种说法未免有点夸张。从他处理李选侍及移宫事件的一系列言行看来,说他是一个白痴似乎有点冤枉。不过他对政治不感兴趣倒是不争的事实。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木匠。据说,在建造房屋与木工、油漆手艺方面,朱由校的水平很高,“巧匠不能及”。

史书记载,天启年间,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不仅用料多,样式也极普通。朱由校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花一年多工夫造出一张“空前绝后”的床来: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可以说,如果不当皇帝,朱由校肯定能成为一名能工巧匠。问题在于他对于当皇帝,对于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丝毫不感兴趣,而且过分地信赖、宠幸太监魏忠贤等人,从而使得阉党肆虐,祸及九州。

“天才木匠”登皇位 文盲天子难理政(2)

阉党祸九州就在东林党人竭尽全力辅佐朝政的时候,后宫太监魏忠贤在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的帮助下,逐渐赢得了他的信任,以至于最后擅权专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一方面,魏忠贤引诱年幼无知的朱由校玩乐,使他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之中,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木匠皇帝朱由校除玩乐之外,从不关心任何人,更不关心朝政与大臣的死活。每次朱由校专心制作木器、玩兴正酣的时候,魏忠贤等人就会从旁传奏紧急公文,他总是很不耐烦地说:“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

另一方面,魏忠贤与朝中一些文臣,如崔呈秀等人相勾结,排挤东林党人,逐渐控制了内阁、六部,使他能以皇帝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于朝廷,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造成空前的宦官专政。凡正直的大臣,都被以东林党的罪名惨遭杀害。东林党人被贬、被杀的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以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六君子”。他们为了能够扳倒魏党,作了很多努力,是魏忠贤最痛恨的人。当时,他们有的已经告老还乡,有的还在任上,最后均被魏忠贤投入监狱,尝尽了人间酷刑。 

魏忠贤不仅残酷地排除异己,而且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使得政治极度黑暗,民不聊生,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此同时,山海关外来自辽东的后金政权步步进逼,使明王朝面临末日。就在整个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重用阉党祸国殃民、耽于逸乐的朱由校还在后宫玩乐:在盛夏季节,喜欢穿上冬装,模仿明太祖雪夜戎装巡游,有时还扮成宋太祖上台演戏,游山玩水。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朱由校在宫中西苑乘船游玩时,不小心跌入水中,虽被人救起,但从此落下了病根。后来经过医治,身体虽然痊愈,但他却仍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整日困倦无力,狂躁不安。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身长寿。朱由校依言饮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以求长生,结果全身浮肿,卧床不起。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去世,后葬于北京昌平德陵,庙号为熹宗。

有心做中兴之主 无奈成亡国之君(1)



思宗书法

法国人所绘《崇祯皇帝自缢图》

有心做中兴之主无奈成亡国之君——明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像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是明朝历史上第十六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之弟,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嗣,按照兄终弟及的说法,受遗命入继皇位,改第二年为崇祯元年,故后世称他为崇祯帝。朱由检一生共在位17年,是明朝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勤政治国,欲挽狂澜于既倒,但是他生不逢时,终成亡国之君,很值得后人追思。

清除阉党明思宗朱由检出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10年)十二月,比他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小5岁,少时虽然贪玩,但受过比朱由校更好的教育,文化修养比朱由校要高得多。这一切主要归功于朱由校,他做了一个长兄应该做的事情。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检被朱由校封为信王,时年13岁,年龄刚好到了接受教育的时候。与朱由校相比,朱由检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要安定得多,在几位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官员的悉心调教下,朱由检长进很大,他善书法、诗文,也善于弹琴。虽然朱由检从小失去生母,但一直在另一位李选侍(东李)的抚养下,比较健康地成长。东李人品极端正,受她的影响,朱由检从小就养成了独立奋斗的刚毅性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明熹宗朱由校当了几年皇帝,一直无子无女,而兄弟7人中也只剩下五弟朱由检一人,可以说朱由检是朱由校惟一的继承人。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二日,病情加剧的朱由校决定让弟弟、信王朱由检入继大统。10天之后,朱由校去世,朱由检受遗命入继皇位,开始了他17年的帝王生活。

思宗御押本来皇帝的位子是人人向往的,但此时的大明江山已千疮百孔,病入膏肓,虽有明君能臣在世恐怕也难以扭转其颓废之势。朱由检继皇位之时,正是阉党魏忠贤等人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他们不仅祸乱后宫,把持朝政,而且也将大明王朝推向了毁灭的深渊。对这一切,朱由检了然于心。故即位之初,他就想清除阉党。但毕竟自己羽翼未丰,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正值巅峰的魏忠贤并没有把这个小小年纪的天子放在眼里,认为他不过是和朱由校一样的年轻后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因而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为他建立生祠,罪恶已经昭然于世。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就在朝内朝外怨声载道之际,朱由检抓准时机,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掉了魏忠贤倚为左右手的崔呈秀,接着对他的爪牙痛下杀手,使他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魏忠贤自知罪恶深重,在途中上吊自尽,朱由检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

朱由检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兴有了一线希望,但是随后的一系列错误埋葬了他实现中兴的梦想。

急躁褊狭的性格朱由检精明果断地铲除阉党,显示了他敢作敢为的性格,也反映出他具有相当的谋略和耐力。由此他赢得了朝野士人的拥护,天下都希望他能带来承平。但可惜的是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外有后金连连攻逼,思宗书法明军作战时使用的石雷内有农民起义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是将骄兵惰。

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他总是悉心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而且经常召对大臣,探求治国方策。尤其是勤于政务,事必躬亲。曾有人把朱由检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帝王,并作了一个统计,称他平均每天只睡两个时辰。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朱由检求治心切,急于求成,很想有所作为。

在努力勤政的同时,朱由检也曾采取一系列措施竭力改变神宗怠政、熹宗昏聩的状况,如平反冤狱,给杨涟、左光斗等大批遭受阉党迫害的人平反昭雪,起用天启年间许多被罢黜的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止朋党,力戒廷臣结交宦官;整饬边政,任用被百姓称为“袁长城”的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托付其收复全辽的重任。这些做法,使崇祯朝朝政与前两朝相比有了明显改观,令朝野士民刮目相看,朱由检也被人视为“明主”。

尽管朱由检的勤政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当时的大明帝国还是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政局无法在短期内根本好转。再加上朱由检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完全没有享受到常人能有的父母之爱,兄弟之情,反倒是目睹和亲历了“红丸案”和“移宫案”等骇人听闻的政治阴谋,使他养成了急躁褊狭、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这些在施政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使他在朝政中屡铸大错。

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还是东北的后金,即后来的满清政权。但在与后金战争的紧要关头,朱由检心急、多疑的致命弱点,使他中了多谋善断的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一代名将袁崇焕,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后来虽又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但已经无济于事。明朝失去了唯一的东北屏障,八旗军队得以驰骋东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同时,由于对朝中大臣不信任、不满意,敏感多疑的朱由检更是频繁地更换官员,其更换官员之繁也是前所未有。据统计,朱由检当了17年皇帝,先后任用了50位宰相,17位刑部尚书。

有心做中兴之主 无奈成亡国之君(2)

除此之外,在清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刚愎自用的朱由检也走上了明代皇帝宠信宦官的老路,又重用另一批宦官,并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于是,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后来甚至让宦官总理户、工二部,将户、工二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之中,朱由检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又在宫中设坛,祈求上天降福消灾。在对天帝及各类神仙失望之余,他也曾一度对天主教产生兴趣,召外国传教士入宫讲解教义。但这一切已经无法挽救大明王朝的危亡。

事实上,崇祯为人极其好名,怕人议论,如此他生在太平盛世,他肯定能做一个从善如流的好君主,但在需要君王有决断的乱世,这就成了崇祯致命的弱点。崇祯也明白当时的明军无法两线作战,对于起义军,招了又叛,叛了再招,对之进行招抚根本毫无用处,只能加以剿灭。如今之计,只有先和满清议和,攘外必先安内,彻底解决内乱,才能一致对外。因此崇祯暗中叫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主持与满清议和一事,也偷偷派了郎中马绍愉出关和皇太极谈判。马绍愉回来后,把和议情形密报陈新甲,陈新甲看完后,随手放在桌上,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