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唐-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晞的判断基本没错,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李玢与李璘之间的明争暗斗非常激烈。
李璘在朝会上或者私下与李隆基交谈时候,时不时会提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隐隐地指责身为太子的李玢在位几年了,没有什么成绩做出来,代为监国时候也是一样,几乎无所作为。
这让李玢有点发狂的感觉。在这些方面,他确实能力不足了点,想不到更多利国利民的策略。再加上没什么处理朝事的经验,在代李隆基监国时候,许多事不知道怎么做,更不敢做。这导致他在监国时候的表现让李隆基有点失望,也没让大臣们惊喜。
李玢与李显有点类似,这是许多大臣做出的评判。
李玢虽然不是完全清楚李隆基和大臣们对他的印象及评价,但他知道,肯定不会太好,这让他有点忧心忡忡,再加上李璘得李隆基的另眼相看后朝堂上出现的变化,心里的担心一rì更胜一rì。
在感觉到杨晞对他产生威胁的时候,李玢是从来没想到过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的。
而让他失望的是,在这段他与李璘之间的争斗表面化的过程中,杨晞没有任何的动作,整天躲在府中,答应帮忙也没做到。这让他心里起怨的同时也有点后悔,不该对杨晞过河拆桥的。
他也在后来时候再去杨晞府中拜访过,期望杨晞能帮他,杨晞当然答应,也让李玢不要紧张。
杨晞的分析是,李玢现在虽然没有做出什么让人惊叹的成就来,但也没有任何错误犯下,更没有与朝中有影响力的大臣结怨,这种情况下。皇帝李隆基也找不出理由来改立太子的。
李玢把杨晞的话当作了推诿,不过他也没办法,只能闷闷地离去。
以杨晞的判断,李隆基应该是确实动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在经常召李璘入宫说事的时候,还和一些大臣讨论了关于太子李玢和永王李璘两个人品性及其他相关。李隆基这样的问询让大臣们也都感觉到了异样,不过这种事上没什么人敢乱发表意见,大多的人都对此不置可否。或者认为现在的太子品性不错,永王李璘也经常为朝事考虑,这是大唐之福等等两方面都不得罪的话。
其实杨晞安慰李玢的话说的没错。改立太子的事毕竟不是小事,而是关系非常重大,甚至可能会让天下起动荡。即使李隆基现在有此念头了,那真的要付诸实施也需要很长时间。就比如当初他早就有废李亨太子位的念头,但拖了很多年依然没有下决定,最终还是因为李亨作乱才痛下决心。
但当局者迷,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李玢心态远没杨晞这样的旁观者好。
接下来的几个月,李玢都是在这种患得患失中度过的。
因为百官对改立太子的事都是持保留态度,李隆基也没最终下决心。还因为一些人的有意或者无意的提醒,心里再度犹豫起来。毕竟这不是小事,要是处置不妥当,会引起国家的巨大动荡的。
很快就过年了。随着天气的转冷,李隆基身体状态也不好起来,越加没兴致去考虑这事了。
折腾了一段时间,与李玢明争暗斗了不少次的李璘。感觉到自己的父皇召他进宫的次数少了,一些朝事也不要咨询他意见了,有点着急。时常进宫请见,但很多次都被李隆基以身体不适为由拒见。
这让李璘更是黯然,也让李玢松了口气。
年节时候,需要喜庆,任何争斗都会先放下来,至少不敢明目张胆地表示什么。要知道年内大唐又有重大的喜事,对南诏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朝廷在洱海道大军班师后,以此胜利为由大赦天下,普天同庆。李玢和李璘都不敢在普天同庆的年节时候,将争斗表面化。
不过两个人都知道,接下来的一年对于他们来说都会很关键。
李隆基的身体明显比上一年差了很多,老暮之态让人看着很是担心。
过年时候,因为受了次风寒,并且长久不愈,李隆基的身体更差了,让所有人都忧心忡忡。
“四郎,陛下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姑姑真怕他……”年后某一次偷偷的激情后,杨玉环不无担心地对杨晞说道:“要是陛下身体再也好不起来了,那该怎么办?”
虽然此前对此有预料,但事情真的临了,杨玉环有些不知所措。女人天生就是柔弱的,遇到这种事,总希望自己当作依靠的男人能有主意,能将这些事都处理好。
李隆基的变化杨晞当然了如指掌。宫中的情况他不只从杨玉环那里打探到,而且他还暗中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一些自己训练出来的人,这样宫中的情况慢慢地掌握更清楚。许多事不需要杨玉环告诉他,他也知道。不过有些事,安插的人是打探不到的,需要杨玉环告诉,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听出了杨玉环口气中的担心,杨晞也赶紧安慰:“姑姑,你别担心,这段时间四郎虽然没插手朝事,但也一直在关注着事,而且,再过不到一个月,替父亲守孝的时间也到了。想必到时陛下一定会让我复所有职务,继续行那些职司。所以姑姑不必担心,即使陛下马上就……不行了,或者是想将皇位传给谁,只要形势不对,四郎都马上可以做出应对。”
“对啊!再过不到一个月,你为父亲守孝的时间也到了,你也可以出来做事了!”杨玉环也醒悟过来,稍稍少了点担心,但依然有点不太踏实,“四郎,这段时间太子与永王的争斗一直没停歇,姑姑可是有点担心他们会越陛下身体不好时候,将一切事都挑明。如今的情况姑姑也是知道,要是太子没有你的支持,那他还不一定斗的过永王,所以……姑姑想知道你是什么想法!”
“姑姑,这你不必有任何的担心,太子与李玢斗的不分上下,那是最好了!”杨晞笑着安慰杨玉环,“姑姑,只要不出意外,一切都是稳妥的!”
当然这是杨晞安慰杨玉环的话,他不想杨玉环太过于担心。至于稳不稳妥,他不敢保证。许多时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牵涉很广的事情,谁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杨晞能做的,就是尽量安排周详,争取不出差错。
杨玉环可能也感觉出了杨晞这话中只是安慰她,实际并不是这样的,想了想后,也不无担心地问道:“四郎,其实,姑姑很想知道假若陛下将皇位传给了哪个皇子后,你要怎么应对!”
杨晞从杨玉环问询的言语中感觉到了异样,注视了杨玉环片刻,又想了想后,这才回答道:“姑姑,只要太子将我的身份陈明,让我变成了李家子嗣,变成皇子,那我就有办法夺取皇位。”
这可以是杨晞对现在的李玢唯一期盼他做的事。
“你有这样打算,那还算是好!”杨晞的话让杨玉环心里轻松了一下,但又马上说道:“四郎,姑姑有点想法,只是不知道你想不想知道!”
“姑姑有什么建议请尽管吩咐,四郎洗耳恭听!”
“四郎,姑姑觉得,如果陛下传位于永王,那在永王即位后,你要马上行动,不能让永王有机会布置,甚至夺你手中的权力,”杨玉环脸上露出杨晞不曾看到过的凌然神态,非常严肃地说道:“四郎,永王说不定会知道你与太子之是的真正关系,要是他当了皇帝,决不会容你,所以你要先下手为强,不然你就可能再也没机会实现自己的想法。”
杨玉环的话让杨晞非常惊讶,他想不到一向以文弱未人的杨玉环,竟然也有这般杀伐果断的心思,是自己一直看错了,杨玉环本性就是如此?还是杨玉环太担心,所以就串唆自己铤而走险行事?
不过杨玉环说的还是不错的,杨晞想了下后,也马上点头表示认同,“姑姑说的不错,四郎听你的劝,要是陛下真的将皇位传于永王,那四郎只能先下手为强了。”
“要是陛下传位于太子,那你为了大义,可以等待一段时间,或许可以等到太子将皇位传于你。但要是太子当了皇帝后,没这心思,处处提防你,连名份也不给你,那你也无须忍耐,可以效仿当年的太宗皇帝!”杨玉环说到这时,也住了口,眼睛不眨地盯着杨晞。
杨玉环的话让杨晞心里更是骇然,他怎么都不到,杨玉环今rì竟然这样蛊惑他。说到底,无论是李玢当皇帝,还是李璘当皇帝,杨玉环给他的建议最终都是通过兵谏的威胁,夺取皇位。
也就是在杨玉环的心里,他是等不到任何一个人将皇位传给他的,都需要主动去索取,以有违天下大义的举动去争取。这个女人,性子还真的果决,以往一直看不出哪。
杨玉环的话当然也给了杨晞很大的鼓励,他在稍稍想一下后,也马上认同的杨玉环的所说。
“多谢姑姑提醒,四郎全记着了,到时一定不会让姑姑失望的!”
其实杨晞自己早已经想到了这些,不然他也不可能在禁军中安插自己的亲信的。。)
、第九拾九章 皇位传于何人为好蛊惑41第九
(感谢邓爽本人书友的打赏!)
天宝二十载三月初,杨晞的守孝期尽了。
魏国公府及杨晞、杨暄、杨昢、杨晓四兄弟的府中都除去了孝幛,几府中主人及下人身上的孝衣也都剥去了,府中的沉闷气氛也很快就消除,各府上下,也都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朝廷也在杨国忠的孝期尽了后,下发了褒扬杨国忠忠烈的诏令,诏令的内容不外乎盛赞了一番杨国忠在朝多年为大唐做出的贡献,然后再赞扬了一番杨国忠几个儿子如何为父亲尽孝道,也称赞了他们的才学不同一般,是大唐的股肱之臣等等一类让人看着汗颜的话。
死了快三年的杨国忠从此以后也将被人慢慢遗忘,但他的死却惠泽了他的几个儿子。
长子杨暄自然继续了杨国忠的魏国公爵位,并在守孝期满后被晋了职,任检校户部尚书。杨昢和杨晓也得了功萌:杨昢任太常卿、工部侍郎,杨晓任鸿胪卿。而杨晞的所有职务也都恢复,朝廷的诏令中以杨晞为武部尚书、龙武卫大将军,并被晋爵了宁国公。
可以说,在表面上,杨国忠的四个儿子都在朝常上任要职,风光无限。
不过明眼人也都看出来,杨国忠的四个儿子当中,最有“前途”的只有杨晞。
复任的诏令中将杨晞原本“守武部尚书”中的守字也除去了,变成了实任的武部尚书。前几任武部尚书都是同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许多人在猜测,复职的杨晞很可能会被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成为大唐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宰相。
不过因为杨晞太年轻了,许多大臣不希望才二十几岁的杨晞就位列政事堂。朝堂上比他立下功劳大的人不多,但比他资历老的人比比皆是。任何时代,功劳与资历同等重要。没有功劳只有资历的人。不一定能混到很高的职位,但功劳大,资历不够的人,也很难挤身于朝堂上最高层官员的行列,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一样的。唐朝时候这种情况还好一点,要是后来的明清时代,这些更讲究。
但杨晞非常希望自己的官职后面能挂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衔,位于政事堂,成为大唐宰相的话,那他在朝中的威望rì益渐长。任何人也不敢小视他了。
守孝期满,复杨晞所有的职务后,李隆基第一时间召杨晞进宫长谈了。
长安的春天已经到来,天气虽然转暖了,但李隆基的病情却并没太多好转,大多时候依然卧在榻上,起不了身,更不要说处理国事了。太子李玢在年后再次被委以监国务,代皇帝处理朝事。杨晞在走进李隆基的寝宫时候。看到躺在榻上,须发皆白,没有一点生气的李隆基,心中不禁涌上一阵怜悯。
这个曾叱咤风云的人物。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