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软件01灵魂上载 作者:谭剑-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板解释,自从阿武来到店后,有感连陌生人也来帮助自己,大为感动,觉得是上天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出手相助,于是每天晚上关店后都在店里钻研云吞面的制法,没想到几天内就有重大成果。
小记认为,老板多年来一直研究云吞面,取得成果是早晚的事。
阿武补充:“我现在留在店里,已经不只是卖云吞面那么简单,老板的云吞面感动了我,让我领悟到面食的最高境界,于是决定暂停在日本的模特儿事业三个月,在店里帮忙,就当成是一种精神修行。我也很高兴事务所支持我。”
“知道他在日本每个小时能赚多少钱,我几乎晕倒。我们这种小店能付多少钱给他?就算现在客人多了,我也付不出他在日本收的天价,只能给他敝店一般员工的待遇。难得的是,他毫无埋怨。”老板说时,眼角犹有泪光。
一个日本名模竟然肯放下赚大钱的工作,来到香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面店打工赚小钱,仿佛是杀人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阿武的传奇故事传回日本后,当地的电视台还有著名面食杂志《荞麦春秋》①马上派记者和食家来香港品尝来记的云吞面,而且赞不绝口。眼光锐利的几家公司旋即派人来港,商讨合作计划。
“①日本杂志,内容介绍荞麦面的造法、食店、键具等饮食文化。”
目前,店里的一角堆满了来自日本的计划书,但老板根本忙得来不及看。
“我除了做面外,一点营商之道也不懂,要从长计议。”
他的云吞面虽然大获好评,不过,他的心底深处还有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心愿。
他的独子一年前意外身亡,死时才二十岁,生前一直希望可以重振面店的声威。
如今人已不在,也就无法亲眼看见来记面家现时的风光。
“我希望他尝尝我现在打造的云吞面,我相信他尝了一口后,也会大赞好吃。可以……的话,我宁愿不要这店……”
老板看着年纪和他儿子相若的黑泽武,不无慨叹。
是时,阿武刚好回过头来,见老板用手拭眼,便放下手边的工夫,慢慢走近。
自幼丧父的阿武双手轻轻抱着老来丧子的老板,轻拍他微弯的背部。
两人的身躯微微颤动。
一切尽在不言中。
后记·人形软件说明书
香港虽为国际大都会,但以香港为背景的科幻小说并不多,想来有点可惜。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多利用各种媒体打造出来,也就是其软实力的表现。未来的香港是什么样子,以香港政府之官僚及思想苍白,固然无力打造,但此外,竟然也着墨不多。如果没有多少人愿意动用想象力思考香港的未来,换句话说,这城市没有远景,也没有未来。
我知道以香港政府之无能,香港的未来不会好到哪里去,更有可能一天比一天沉沦。不过,生于斯长于斯,我倒很想在小说里描绘香港的未来。纵使,这个未来,不是你想看见的,也不一定会发生。
可是,写了下来,叫看了的人有所防备,也许就会朝好的方向去思考。像乔治·奥威尔的《1984》,至今仍是最无可动摇的警世之书,大家都不希望世界变成作者描绘的极权社会。
我希望香港变得更美好。
当然,不是政府官员口中的美好,他们指的美好只限于经济层面:经济自由度高,有利营商,企业赚大钱,出了多少个富豪。
只有文化水平低的官员,才会吹嘘香港有多元文化;不是自我催眠,就是自欺欺人。
我指的美好,是老百姓由衷称赞和向往的美好。
香港的种种不美好,使她愈来愈像反乌托邦电影里的未来世界。
种种已经不再超现实的生活(如污染得厉害的空气,恶劣的居住环境,尽力剥削市民的商家等),使以香港为场景的科幻小说,轻易超越国界,引起不同读者共鸣。
像我上一本书《黑夜旋律》,获台湾评审青睐,便在于书中描绘的资本主义霸权,根本就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
然而,我不知道这种科幻小说会有多少香港读者喜欢。毕竟,拜填鸭式教育之助,香港政府已成功在教育阶段摧毁了好几代人的阅读能力,在重重考试里一早掏空了他们一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一批批的“次等文盲”(Secondary Illitelate)——虽然识字,却抗拒知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当然,更加不会喜欢主动找书来看,以反智为信仰,以消费娱乐信息为精神食粮。
于是,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比沙漠还要干涸。
阅读已变成奢华。
在街上碰到持书的途人,不论捧读的是文学巨著或通俗小说,我都为他们仍能享受阅读而感到高兴。
我也希望你阅读《人形软件》时能好好享受阅读的乐趣。
如果你喜欢本书,请告诉朋友、网友,用电邮、微博、博客、社交网站等任何方法交流。这是一个书讯流通量不多的城市,写作这一行比黑社会还要边缘化——我多么羡慕台湾的同行,拥有很多热情的读者。
我写通俗的大众小说,不走曲高和寡的路线,本人也非常俗气,需要读者的支持。
杂乱无章的后记,来到这里,我还是未能免俗的必须感谢天行者出版社上下。很少香港出版社愿意深耕类型小说。感谢乔靖夫兄的穿针引线,让我找到好的出版人,和认真无比的编辑团队,还有其他在各自岗位动脑筋的战友,我可以放心把作品交给他们。
身为无可救药的处女座,我不止要把书做好,还要做到最好。
书的内容,由我负责。不过,整本书从制作到宣传,是团队努力的成果和心血结晶。
还要谢的,是倪匡老师。我在几本旧作里都谢过老师,这次也不例外。
在二十多年前,老师的著作伴我度过了一整个暑假,既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也开启了我的写作兴趣。如今老师替我的著作背书,既叫我不知如何感谢,也感动不已。
最后,我还要谢谢你,不知身在何方的读者。
在这个不读书的城市,阅读是小众口味的年代,甚至实体书快要退位让贤给电子书的历史交替时刻,你买下我这本用油墨把字印在纸上装订成册的书,不管是在家里、咖啡室里、茶餐厅里、路上、车上、船上、飞机上、沙发上、床上、马桶上,用一种已有几百年历史而快将湮没的方式去阅读我写的故事,我感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古典和浪漫气息。
又或者说,我深感荣幸。
简体版后记
谢谢世界华文科幻协会颁了星云奖的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给我。2010年我上成都出席颁奖礼,见识到内地科幻界人才济济,除了作者和编辑外,还有学者、粉丝团、专职的封面设计师等各个环节互相配套,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叫我好生羡慕。
如果说还有什么欠缺,就是最后变成电影这一环。众所周知,华语电影最欠缺的类型,也就是科幻电影这一版块。
而我打从写《人形软件》这故事起,以悬疑复杂的架构,加上画面感,并设计成三部曲的结构,就是以拍成电影为最终目的。
不用说,要把这么一个系列变成电影,不可能一步到位,除了资金,更欠缺的,是人才,恐怕要好多年后才能实现。
希望《人形软件》能变成电影,不只是我的心愿,也是不少香港读者的期望(见诸他们的读后感!),我乐见其成。
感谢刘慈欣和韩松两位科幻大家为我写推荐词。我在上世纪90年代的《幻象》科幻杂志上读过韩松老师拿下首届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的名作《宇宙墓碑》,印象很深刻。那时我还是小读者,没想到差不多二十年后竟有缘在成都见面。同一天,我还和刘慈欣老师见面。《三体》的宏大和完整度叫我瞠目结舌。内地和港台两地在科幻创作上的取裁和着力点大不相同,可以借鉴的地方实在太多,非我这篇后记所能盛载。
谢谢《科幻世界》杂志的副总编辑姚海军兄答应让本书冠上“科幻世界杂志推荐”的字眼。这八个字对我来说意义特别重大。我早在十多年前已投稿往《科幻世界》,并蒙青睐在1998年4月号刊出以体育为主题的《渐近线》。当年我在香港见过时任领导杨潇女士。去年我们在成都再见,没想到一晃已十二年,我也从青年变成了中年,自是感慨不已。
谢谢天窗中国的同事,努力让我能正式在内地出书,也让我更了解内地的出版状况和网络生态。
我写作本书时,考虑到当代人的节奏和阅读的步伐都比较急促,是以在文字上比较精简,情节发展也较快。为保留香港特式,我在简体版的内容和文字上都只做了很轻微的修改,纯粹是补漏。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