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品江山 作者:三戒大师(完结) >

第396部分

一品江山 作者:三戒大师(完结)-第396部分

小说: 一品江山 作者:三戒大师(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沾染上佛道的消极主义和封闭主义,最终变成一种禁锢。
~~~~~~~~~~~~~~~~~~~
陈恪要做的,便是树立另外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回到《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陈恪的解释为‘理性是人类的天性,通过理性的思考,可以发现道,圣人以此探求大道以教化万民’。
他将‘天命’解释为‘道’,道者,绝对真理和客观规律也。他说这个世界便是在绝对真理和客观规律之下运行的。真理和规律,隐藏在表象和事件之下,规矩着事件和表象的发展。所以认识真理和规律,就可以预见事物的变化,把握正确的方法,即所谓‘明心见性’,然后可修齐治平也!
真理和规律是可以认知的。修道,就是认识真理和规律的过程。而修道的方法,便是‘格物’。
对于‘格物’,陈恪与朱熹的说法基本相同。他说‘知在我,理在物’,连接物我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他们同样训‘格’为至、为尽,至:谓究至事物之理。同样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
‘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认为上至宇宙天地,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
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以求道理。
所谓‘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体认。
以上的方法论,基本上都是朱子观点,陈恪几乎原封不动的照搬。但在不同的世界下,此方法论便与程朱理学有了分际,变成了‘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运用理性思维,从现象中升华出理论,以实践检验理论。经过这样的过程便可得一理。’
当你通晓万物之理后,便可从诸多理中,升华出道。
当你认识了道,则万事万物在你眼里都没有秘密,你便成了道。
则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下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陈恪的这套学说,因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问世便显得精致完整,令人信服。
加之他已经树立起经学大师的形象,所以他仅在经筵上讲了一章《中庸》,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去年他考证《尚书》乃伪经,士大夫们还只把他当成是学问渊博、明辨深思的才华之士。今年听了他讲《中庸》,才知道原来大宋朝继道学、新学之后,又诞生了一门学说。又诞生了一名大儒!
而且这门学说一经问世,就如此完整,如此可行可信,远超其它仍在摸索附会中的学说。
只是陈恪实在太年轻,让士大夫们实在无法接受,几代人苦苦寻索而不得的真谛,竟被这个三十岁不到的小子,给道破了。
于是疑问铺天盖地而来,许多根本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结果后半程的经筵,成了陈恪为扞卫自己的学说,舌战群儒的场景。
但是如论如何,谁都承认,在嘉佑五年秋的经筵中,诞生了一门充满生机的儒家学说。它所蕴含的生命力,必将冲击这个世界!
因为陈恪出身蜀地,所以通常称之为‘蜀学’,但他自己更愿意称为‘理学’……一来向贡献了**成内容的朱子致敬,二来,这本就是道理之学,称为理学最恰当不过。


第三五一章 冬 (上)


经筵刚刚结束不到半月,汴京印书社便推出了十万册《大学章句集注》和《中庸章句集注》,然后迅速摆上了汴京、洛阳、杭州、鄂州、广州、成都的数千家书店的书架上,而且全都是在最显眼处。
没办法,汴京印书社以其超快的印刷速度,超高的印刷质量,超低的印刷费用,已经吞并了汴京七成以上的印社,组成了一家拥有七千工人的超级印刷集团,垄断了汴京九成以上,全国六成以上的出版业务。
所以除非那些书商想改行,否则就得乖乖的,按照这家出版巨头的要求做。
其实这不是陈恪的意思,是他的手下在拍马屁而已。本来按照陈恪的意思,是先印个两万册,慢慢卖着,慢慢发酵,如果出了什么问题,自己也好收拾。
这下可好,几日之间,《大学章句集注》和《中庸章句集注》两本书,便传遍五湖四海。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各种声音。
首先自然是赞誉。因为陈氏理学是如此精致的一门哲学。这样的学问摆在你面前,你纵使不信,也很难不感到心折。因为中国自从先秦文化断层后,就再没有形成一门完备的哲学。在汉儒学说、佛道思想,相继被证明失败后,人们太需要一种可以指引他们的思想了。
但也正是因为经历过太多的挫折,他们不会轻信任何学说,总要充分的质疑之后。才会一点点的去接受。
所以整个冬天,陈恪家门口、还有武学院门口都挤满了前来讨教、拜师、辩论、质疑的儒者、书生。有人甚至从广东赶来,就为了吐他一口老痰……当然,这样的人是极个别的。
陈恪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释疑、解惑、乃至辩论上。整天被这样围攻,饶是他铁打的身子也吃不消,最后只能宣布。每五天一次,在武学院的讲武堂中,集中会见一批拜访者。
讲武堂是皇家武学院仿照后世的礼堂。新建的讲堂,水泥混凝土结构,最多可以容纳两千余人。有原始的扩音设备,可供武学院上大课之用。
陈恪把这些人集中在一起,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回答重复的问题。事实上,他每天翻来覆去回答的,差不多就是那么十几个问题。
诸如‘你说格物穷理,那么把圣人放在哪里?难道我们只需要格物,就不需要再学习圣人了么?’
陈恪的回答是:“当然不是,没有圣人指引,你如何去格物?内修己身。外穷物理,皆需要遵从圣人的教诲!”
又有人问:‘你说‘万物之界为实在,分门别类穷其理者,皆可入道’。难道我研究草木也能入道?’
“理有万千,但道只有一个。”陈恪道:“道蕴含在万物万理之中。所以每个理中,都蕴藏着道的一部分。按说应当穷万物之理,方可得道。但人有智慧,可以总结归纳、可以举一反三。所以你只要能穷究一门一类之理,便可得道。”
“那么都分哪几类呢?”
“太多了,比如说哲学、文学、武学、佛学、道学、史学、医学、农学、工学、算学、占卜学、天文学、地理学、军事学、动物学、植物学……”
“难道农民也可得道?”这可是士大夫们让不爽的。他们需要优越感。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农学博大精深,想要由此入道,你得能打理所有的作物吧?能防治所有的病虫灾害吧?还有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也得了若指掌吧?”陈恪淡淡答道:“你觉着一个不识字的农人,可以了解这么多么?”
台下众人不禁摇头失笑。
“所以仅靠实践,是无法得道的。还得通过阅读前人的书籍,快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然后再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尽快得到足够的理,然后才有足够的时间,去求道。”陈恪这样说,无疑是宣扬,只有读书人才能得道,但他还要掩饰道:“如果有一位农人能掌握这么多,你认为他没有资格入道么?”
“先生说要看书,可哪有农学方面的书?”众人却笑道:“从来没听说有人以农学家得道。”
“《齐民要术》、《汜胜之书》、《四时纂要》、《耒耜经》、《兆人本业》、《保生月录》、《种植法》、《相马经》、《四时记》、《乘舆月令》、《纪历撮要》、《农家事略》、《耕谱》、《蚕书》、《山居要术》、《司牧安骥集》、《王氏四时录》 、《蚕经》……”陈恪微笑道:“我只是略略一想,便有这么许多古之农书,为何诸位却说没有呢。”
众士人不禁脸红,他们读书只为了科举做官,是以除了十三经外,看得书很少。就算看也多是传奇话本之类的消遣文。有谁会闲着没事儿,捧着本农书看呢?
“至于以农入道者。最有名的便是炎帝神农氏。”陈恪又补充一句道:“其实古代农学家比比皆是,只是汉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堵死了人们以百家入道的路径。其实应当以我儒家为体,百家为用,以儒家致内心,以百家证万物,方可成大道!”
“那你自己格的是哪一家呢?”又有人问道。其实问这种问题的,便是已经基本认可他的学说的了。
“吾内究儒学,外格物理。”陈恪便道:“我尝试着找到这个世界各种现象背后的规律。比如,为什么东西会往地上掉;船为什么能在水上漂;为什么彩虹有七种颜色;太阳、月亮以及星体,究竟是遵循着什么规律在运动?”
“若能堪透这种种此类的物理,自然可以解释这个世界。”陈恪又道:“不过目前我也只得到一部分理而已,而且其中一部分,还未经实践检验,当不得真。”
他这话,果然引起了众人的强烈好奇,便问道:“为什么东西会往地上掉?”
“因为有地心引力的存在。”陈恪答道:“所以人会有体重,所以你跳得再高,最终还得落回地面,所以日月星被束缚着围绕地心旋转。”
“彩虹怎么会是七色?”比起第一个现象来,这是他们更关心的。因为彩虹在这个年代,被称为‘杠吃水’、‘龙吸水’,人们认为彩虹会吸干当处的水。所以人们在彩虹来临的时候,敲击锅碗等,来‘吓走’彩虹。
对于未知的现象,古人总是赋予神话色彩,打破这种神话,自然会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说服力。
陈恪便解释道:“彩虹,是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因为雨后傍晚的气象条件,最适合彩虹出现,所以人们总会在那时见到它。”
众人闻言不禁笑道:“先生怕是说笑了,那太阳光是白色的,而虹是七彩的,怎么就联系到一起了呢?”
“太阳光是七色的不假,”陈恪淡淡道:“只是复合在一起,才会变成白色。当发生折射及散射后,就会显出七色来。”见众人不信,他笑道:“我可以证明给你们看。便从教具盒中拿出一面透明的三棱镜,让众人传看道:“先看看,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玻璃吧?”
这时候,西洋的玻璃在大宋虽然卖的贵,但并不罕见。而儒家子弟大都是中上家庭之后……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家,也没钱供孩子脱产念书。所以对那三棱镜大都不惊奇,只是知道这块如此透亮的玻璃,肯定贵的一塌糊涂。
那玻璃传送的空当,陈恪便科普了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因为都是最基础的初中物理知识,对成年人来说十分好懂,且听了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往日照镜子看到自己、把筷子插到水中,总像折断了一样,含着这样的道理啊!
待那三棱镜传回来,陈恪让人将左边窗户的帘子,拉开一条缝。便有一道光射了进来,陈恪将三棱镜凑在光上,众士人便看到光线经过棱镜折射,照在墙壁上,显出一道七彩的光……
证明了阳光是七色的,陈恪又带众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