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经典美文-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习如同种植草木,不学,才智日退,就像草木枯萎落叶一样。
显然,这样一种发达的礼仪文化环境和浓郁的好学氛围,对孔子的成长要远远要好过那个复杂、落后、冷漠的大家族。
历经苦难的颜徵在,看着聪颖可爱的儿子,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有学识、有教养的人。
孔子小时候常玩的游戏
圣人孔子小时候不是圣人,他和别的普通的小孩子一样,也是要游戏要玩耍的。
孔子小时候经常玩什么呢?
《论语·卫灵公》里有这样一段话:“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对于这段话,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孔子世家》的理解为:“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先来说“俎”。在过去,“俎”有两种意思:其一是我们知道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里面的“俎”,指的是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而用在这里,则指的是另外一种意思:本意是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后来就成为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方形器物的专属称谓。
再来说“豆”。在过去,“豆”的本意指的是一种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形状像带高座的盘子。商周时期,多为礼器,经常与“俎”和“鼎”合用。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这两句话再来设想一下孔子幼年时候的玩耍生活。
由于此时的孔家离鲁国的宗庙很近,每当宗庙举行祭祀的时候,颜徵在都要带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观看。此时的孔子,肯定是要睁大眼睛来观看这神圣的祭祀仪式了。此时的他,肯定会想到下面的问题:这些个成年人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干这些事啊?为什么神情都如此的庄重呢?
天长日久之后,很自然的,年幼的孔子就把这些神圣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都烂熟于心了。
当然,看只是第一步。学还是要学的——模仿,是孩子们的另外一个天性嘛。于是,年幼的孔子便常常邀来邻家的孩子们演练他在宗庙里看到的全套祭祀礼仪,就像有的孩子在一起玩“过家家”。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在通常情况下,儿童对于成年人的行为很难形成习惯性的模仿,而孔子相反,他玩游戏时常常模仿大人们的祭祀礼仪,这正是因为母亲的鼓励。郑环《孔子世家考》说:“颜徵在豫市礼器,以供嬉戏。”这就是说,母亲颜徵在买礼器给儿子当玩具。给孩子买的玩具是礼器,足见颜徵在不仅意志坚强,而且聪慧有眼光,实在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
话说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就要再说上一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了。
由前面的设想,我们可以看出,简单的玩耍工具里面包含的,是那种传承文化的心志和意趣。日后成年的孔子一直提倡“克己复礼”,无疑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这一回,您瞧出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把家从乡下迁到国都的伟大之所在了吧?
这一回,您知道我为什么要用那些伟大啊、杰出啊等众多的词汇来赞美孔子的母亲了吧?
当然,颜徵在把家从乡下迁到了鲁国的都城的好处,还不止这一点。
十五而志于学
家搬到了鲁国的都城,年幼的孔子见识广了,视野开阔了,这都是毫无疑问的。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鲁国的都城,年幼的孔子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他想都不敢想、见也未见过的东西。
要知道,年幼的孔子,可不只是光知道玩耍,孔子的母亲,也不只是为了她自己的孩子天天在玩耍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才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把家从乡下迁到了鲁国的都城的最为重要的目的。
此后的事,就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啦。
生活的清苦、地位的低下不但没有消磨掉孔子的意志,反而是让孔子更加坚强。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吾十五而志于学”。
因为,此时的孔子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也正是因为如此,此时的孔子才如此的爱好学习并善于学习。
也正是因为如此,日后的孔子不但能够说出那些诸如“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类的话语,而且能够做到“学无常师,每事问,好学不厌”。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够成为日后人人敬仰的孔老夫子。
孔子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
第一,学到了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用当时的话讲,就是礼、乐、射、驭、书、数这最早出于《周礼·保氏》里的“六艺”。
“六艺”到底涵盖哪些内容呢?
礼指的就是礼节——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德育,主要包含以下五种礼节: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乐指的就是音乐,主要包含以下六种古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射指的就是射箭技术,主要包含以下五种技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指的就是驾驭马车的本领,主要包含以下五种本领: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指的就是识文断字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五种能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指的就是计数法,当时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九九乘法表—— 也就是说,要学会加减乘除法。
第二,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这一点,可要比前面的“六艺”重要得多啦。
这一点得从孔子的母亲去世说起。
公元前538年,孔子在慈母的呵护下幸福地长到了17岁——其实周岁应该是16岁。
不满33岁的颜徵在便在操劳和忧郁中万般不舍地撇下了爱子。
孔子不是像常人一样,马上将他母亲的灵柩下葬,而是暂时把他母亲的灵柩停放在曲阜五父衢的路边。
这是为什么呢?
此时的孔子知道,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把他母亲的灵柩与此前早已下葬了14年的父亲的灵柩合葬在一起。正如《诗》里所说的那样:“死则同穴。”可现在的问题在于:此时的孔子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到底葬在了哪里!这可怎么办呢?
这里就要注意了:在这里,“五父衢”的“五”,是个通假字,本意为“无”。因此,所谓的“五父衢”就是“无父之衢”——我们通常所说的乱坟岗子而已。
孔子坚持认为,只有将母亲和父亲合葬,他才算是尽了孝道。所以,他要坚持苦苦地寻找父亲的坟址,不能随便将母亲下葬。
终于,他找到了一个人,当年曾经经历过埋葬孔子父亲一事的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她把孔子父亲的坟址告诉了孔子,最终孔子才得以把自己的母亲颜徵在的灵柩迁到防山与父亲叔梁纥合葬。
现在,无父无母的孔子,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人,要独自闯世界去了。
浮生若梦
作者:谢冕 字数:642
好像是朱光潜先生说过: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我很信服这话,以为朱先生是用极简单的语言,说出了人生复杂的道理。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是匆匆而麻烦的。所有的人,上自帝王显贵,下至黎民苍生,都是这个匆匆舞台的演员和看客。常言浮生若梦,过去把这话是当做消极的思想来批判的,其实,谁都明白,人生到底是一出悲剧。无论是天才还是愚钝,到头来都摆脱不了一个毫无二致的结局。有了这样的洞察,人们就会在不免有些苍茫的悲凉中,获得某种顿悟。参透一切苦厄,把身外之物看淡,豁达、潇洒,了无牵挂,无忧而有喜。我理解,这就是“出世”的思想,是指从总体上看,要把世事看淡。
但若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就确有点“消极”的味道了。只讲“出世”而不讲“入世”,则对人生的体悟还说不上全面深刻。有了“入世”对于“出世”的加入和融会,就会把人的高低、不同的境界区分了出来。
从具体上看,人活着要谋生,要做事,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都来不得半点虚妄。太阳每日升起,每日落下,一个人的一生能看到几次日出日落的景致?因此就要珍惜,绝不虚度光阴。春花秋月,赏心乐事,酷暑严冬,黾勉苦辛。要每日都过得充实有意义,有益于人,也有益于自己。积极,有效,把眼前做的每一件事,都看成盛大的庆典,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不悲观,不厌世,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走去。
明知愈走愈接近那谁也无法逃避的终点,却始终是坚定地前行。这样的人生,是摆脱了大悲苦而拥有大欢喜的人生。
愿/蒋勋 字数:573
我愿是满山的杜鹃
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
我愿是繁星
舍给一个夏天的夜晚
我愿是千万条江河
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愿是那月
为你,再一次圆满
如果你是岛屿
我愿是环抱你的海洋
如果你张起了船帆
我便是轻轻吹动的风浪
如果你远行
我愿是那路
准备了平坦
随你去到远方
当你走累了
我愿是夜晚
是路旁的客栈
有干净的枕席
供你睡眠
眠中有梦
我就是你枕上的泪痕
我愿是手臂
让你依靠
虽然白发苍苍
仍然是你脚边的炉火
与你共话回忆的老年
你是笑
我是应和你的歌声
你是泪
我是陪伴你的星光
当你埋葬土中
我愿是依伴你的青草
你成灰,
我便成尘
如果啊,如果 ——
如果你对此生还有眷恋
我就再许一愿 ——
与你结来世的因缘
摘自九歌出版社《蒋勋精选集》
爱情
作者:维茨玛·贝尔瑟维卡 字数:71
你给我的欢乐和痛苦
就像一棵乌云中耸立的白桦
我不抱怨。一切都那么可爱云越黑,白桦就变得更亮
雏菊
作者:阿尔弗莱·德·缪塞 字数:170
我爱着,什么也不说,只看你在对面微笑;
我爱着,只要我心里知觉,不必知晓你心里对我的想法;
我珍惜我的秘密,也珍惜淡淡的忧伤,那不曾化做痛苦的忧伤;
我宣誓:我爱着放弃你,不怀抱任何希望,但不是没有幸福;
——只要能够怀念,就足够幸福,即使不再能够看到对面微笑的你。
感恩的蚂蚁
作者:斯坦因霍威尔 字数:273
一只渴极了的蚂蚁,小心谨慎地爬下井去,但是正当他要喝水的时候,却掉进了水里。井边有一棵大树,有一只鸽子正栖在上面。鸽子看见蚂蚁躺在水面上,便用嘴从树上折了一根小树枝,扔到井里。蚂蚁爬上树枝得救了。这时有一个捕鸟人走过这里,想要捉住鸽子。他在一根长竿头上插了一根涂了胶的细枝。蚂蚁发现他正在做的事情,便爬去咬他的脚,那人吓了一跳,长竿掉在了地上。响声惊动了鸽子,她立即飞到空中。这样她免于一死,她的好心得到了蚂蚁的报答。
如果没有理智的动物对善行知道感恩,那么有理智的人类就更该懂得怎样感恩,而且学会以德报德。
坠星
作者:张晓风 字数:252
山的美在于它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