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耽美百合电子书 > >

第38部分

-第38部分

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来、观音对唐僧的约束

唐僧与悟空最后一次大的冲突发生在真假美猴王一节。这一次,孙悟空因为打死几个强盗,被唐僧赶走。唐僧明知悟空对取经行动的重要性,却依然很坚决地要赶走悟空,应该不是仅仅因为悟空打死几个毛贼,而是矛盾长期积压之下的结果。

在悟空打死毛贼后,唐僧出于慈悲之心,让八戒挖坑埋了尸首,然后自己焚香祷告,超度亡魂:

三藏离鞍悲野冢,圣僧善念祝荒坟,祝云:

拜惟好汉,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奉太宗皇帝旨意,上西方求取经文。适来此地,逢尔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县,都在此山内结党成群。我以好话,哀告殷勤。尔等不听,返善生嗔。却遭行者,棍下伤身。切念尸骸暴露,吾随掩土盘坟。折青竹为香烛,无光彩,有心勤;取顽石作施食,无滋味,有诚真。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八戒笑道:“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三藏真个又撮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大圣闻言,忍不住笑道:“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第五十六回)

唐僧一番祷告,完全撇清了自己的责任:如果亡魂到阎王殿前告状,请只告孙悟空,不要告我唐僧,后来,他又补充说也不关八戒、沙僧的事。唐僧的说法确实绝情,因为悟空说得很清楚,他打这几个毛贼,完全是从保唐僧取经的立场出发的,如果不是为了保唐僧,他也不会杀这些毛贼了。

赶走悟空后,假悟空趁机前来,在唐僧与假悟空之间进行了一段对话:

孙行者跪在路旁,双手捧着一个磁杯道:“师父,没有老孙,你连水也不能够哩。这一杯好凉水,你且吃口水解渴,待我再去化斋。”长老道:“我不吃你的水!立地渴死,我当任命!不要你了!你去罢!”行者道:“无我你去不得西天也。”三藏道:“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泼猢狲!只管来缠我做甚!”(第五十七回)

由于唐僧并不知道来的是假悟空,因此,他的话对真悟空同样有效。他说:我宁愿渴死,也不喝你端来的水;另外,你虽然认为没有你我到不了西天,我的想法却是我到不到得了西天与你没有关系。这简直就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另一种表达法了。他是铁了心不要孙悟空了。

   悟空与唐僧的关系变迁(5)

孙悟空与唐僧朝夕相处,对唐僧的想法自然十分清楚,于是在打死假悟空后,对如来说“上告如来得知,那师父定是不要我”,希望如来放他还俗而去。如来对此也很重视,说“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看来,如来也发现唐僧确实想赶走孙悟空,取经队伍面临分裂的危险,对这个问题不能不重视。

观音代表如来向唐僧表明了天庭最高官的态度,说“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观音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你现在必须收留孙悟空,这是命令,你必须服从;第二,没有他的保护,你是到不了灵山的;你到没到灵山,还是组织上说了算;第三,你以后不要再随便对他发脾气了,“再休嗔怪”是说再也不要乱发脾气了,这剥夺了唐僧以后拿悟空撒气的权力。观音的话说得虽然平静,其实是必须被不折不扣执行的命令,对此,唐僧还有什么好说的,只能诚恳地、无条件地答应。从此以后,再没有发生唐僧想赶走孙悟空的事情,唐僧也没有再念紧箍咒了。

一般人都觉得唐僧很愚蠢,因为读完整个故事,我们都看得很清楚:没有孙悟空,唐僧就到不了西天。不过,这也值得琢磨。我们可以想一下:没有孙悟空,唐僧真的到不了西天吗?恐怕不尽然,唐僧就不太相信这一点。唐僧数次赶走孙悟空,就是因为他认准了一条:有佛祖和观音的支持,自己可以到西天,至于孙悟空,不是最重要的。观音明确地给了他一个警告,唐僧才知道天庭对他的支持是有条件的,于是改变了念头,不再产生赶走孙悟空的想法了。

◆唐僧的难题

在取经路上,唐僧常常面临决策上的两难问题:如果在取经途中处处听孙悟空的,取经过程一定会轻松得多。但这也有一个危险,那就是唐僧的领导水平会遭到悟空的怀疑,他在徒弟中的威信也会下降。但如果每次都反对悟空的观点,也会造成徒弟们对自己判断能力的怀疑。

唐僧的心理其实可以理解,有时候,越是他不对,他反而越坚持,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在取经路上,唐僧心里一直很苦,因为他手下有一个本领比他大得太多的弟子。这个弟子不仅本领大,而且脾气大,面子大,朋友多。整个取经行动,自己是名义上的“领袖”,但实际的风头都是大徒弟出尽了。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不过是反复被妖魔捉去,或绑在柱子上,或下到蒸笼里,在降妖行动中基本上是靠边站的。

正是基于对孙悟空的这种矛盾心态,唐僧有时故意鼓励八戒的歪理邪说。也许唐僧并非有意,但八戒在客观上确实可以起到制约孙悟空的某种作用,在潜意识中,唐僧希望提高八戒在取经队伍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平衡悟空的影响。不过,这些都以不损害取经大业为前提。

他们的心理在第九十二回反映得很清楚。因为帮助金平府降伏了犀牛精,为地方除了害,府县官留住他师徒四众,大排素宴,遍请乡官陪奉。以前有妖怪时节,老要出灯油的二百四十家大户也天天来请他们。由于主人都太热情,他们住了一个多月,还不得起身。唐僧深感不妥,于是吩咐悟空,让他们明天天不亮就起身,以免误了取经,惹佛祖怪罪。

次日五更早起,唤八戒备马。那呆子吃了自在酒饭,睡得梦梦乍道:“这早备马怎的?”行者喝道:“师父教走路哩!”呆子抹抹脸道:“又是这长老没正经!二百四十家大户都请,才吃了有三十几顿饱斋,怎么又弄老猪忍饿!”长老听言骂道:“馕糟的夯货,莫胡说,快早起来!再若强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牙!”那呆子听见说打,慌了手脚道:“师父今番变了,常时疼我爱我,念我蠢夯护我。哥要打时,他又劝解。今日怎么发狠转教打么?”行者道:“师父怪你为嘴误了路程,快早收拾行李备马,免打!”(第九十二回)

八戒说得很清楚,师父平时是爱我护我的,今天竟然骂我,是很反常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悟空解释得很透彻,就是师父怕他因为贪吃而误了取经的行程。师父虽然有用八戒制衡悟空的想法,但这都是以确保取经大业的顺利进行为前提的。八戒想在这里长吃长住,师父自然要怒了。其实唐僧对吃一向不太在意,这次居然在这里停留了三十多天,已经是对八戒特别的照顾了。

   悟空与唐僧的关系变迁(6)

这段话还反映出一个问题。面对八戒不肯走,唐僧其实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制住八戒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教悟空拿金箍棒打牙!”这反过来意味着,如果孙悟空不在,唐僧拿八戒根本没有办法。因此,唐僧为了坐稳取经队伍的领导位置,其实是不能赶走孙悟空的。

在取经路上的后期,一方面孙悟空的意志有些消磨,另一方面,唐僧的权力受到观音戒语的约束,加上悟空对佛家心经的领悟有了提升,师徒关系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真正往和睦的方向发展了。在第八十六回,悟空救了唐僧后心情特别好。唐僧与悟空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改善。自此之后,唐僧虽仍然对八戒有些偏爱,但他试图通过八戒制衡孙悟空的想法基本上没有了,这使八戒感到师父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其中的关节很微妙,八戒虽然能够感觉到变化,却不明其中的奥妙。

即使如此,唐僧与悟空的师徒关系中,还是有很大的利益互补的成分在。当取经队伍到达西天,唐僧坐接引佛祖的船过了凌云仙渡后,反身谢了三位徒弟。对此,悟空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此时唐僧、悟空都已达到佛的境界,而且,这是他们在取经行动基本结束时对整个行程的评价,这段话应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本可以代表他们对取经过程中相互关系的认识。显然,他们对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是很清楚、很理性的,并没有唱一些不切实际的高调。取经这件在一般人看来无比崇高的事业,在他们的眼中同时也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这也说明,我们从利益关系的角度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在取经过程的后期,孙悟空关于利益考虑的心理也有表露。第八十回,当孙悟空前去化斋之时:

却说大圣纵筋斗,到了半空,伫定云光,回头观看,只见松林中祥云缥缈,瑞霭氤氲。他忽失声叫道:“好啊,好啊!”你道他叫好做甚?原来夸奖唐僧,说他是金蝉长老转世,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有此祥瑞罩头。“若我老孙,方五百年前大闹天宫之时,云游海角,放荡天涯,聚群精自称齐天大圣,降龙伏虎,消了死籍。头戴着三额金冠,身穿着黄金铠甲,手执着金箍棒,足踏着步云履,手下有四万七千群怪,都称我做大圣爷爷,着实为人。如今脱却天灾,做小伏低,与你做了徒弟,想师父头顶上有祥云瑞霭罩定,径回东土,必定有些好处,老孙也必定得个正果。”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揣摩孙悟空的心态,他对保唐僧心里一直有些情绪。“做小伏低,与你做了徒弟”,这个说法中,显然有少许抱怨的意思。对于到了西天之后能得到什么待遇,悟空也感到不确定。这次看到唐僧头顶上的“祥云瑞霭”,觉得师父到西天后所成的正果必然不低,自己也“必定有些好处”。孙悟空一直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亏本的买卖是不肯做的,现在看来,保唐僧取经并不是亏本买卖,这使他的心情变得很好。

最后,我们把取经队伍成员的利益格局及其行为反应列在下表中:

表 取经队伍成员的利益格局与行为反应

唐僧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僧

参加取经队伍前的身份 高贵 高 较高 比较一般,低于前面几个

退路 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有较好的退路 有尚可的退路 几乎没有

团体合作的观念 不强,但作为团队领袖,无法搭便车 很弱 很弱 较强

对取经事业的宗教信念 很强烈 不强烈 基本没有 不强烈

取经成功的回报(这是针对各人的主观价值判断来说的) 很看重 预期值一开始不确定 比较看重 很看重

取经路上的反应 特别坚定 不很坚定,如果没有紧箍,可能跑了。有了紧箍后坚定多了。 最不坚定 特别坚定,没有提出过散伙的想法,也反对别人散伙的提议。

   关于祖师身份的几种猜想(1)

神秘的菩提祖师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人颇为神秘,这就是传授悟空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