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 >

第6部分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第6部分

小说: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涝豆饷鳌薄!
我以前在加信奥美前身公司时,有一个月不怎么忙还加了一百四五十个小时的班。很多时候都是加了一夜班没忙完,第二天接着干。有的同行所在公司因为要比稿,不得不连着几天几夜在公司苦熬,困了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或者铺几张报纸在地上、办公桌上凑合着睡会儿,如果公司有张大沙发,那是幸运的。阳光前身的公司比较体贴,还为加班的同事准备了睡袋。 
女孩子不太适合在广告行业做创意,每天都后半夜回家很容易被误会成第一种人。在广告公司做设计和文案的女孩子都显老,尤其是女设计,各个面如菜色,双眼无神,二十几岁看着就像三十多似的。女孩子做设计的职业寿命也很短,如果二十七八还没混上个组长、总监什么的,就只有转行了。 
有时候我去职高、大学培训讲课的时候,面对着台下那些立志不做总统非要当广告人的学生们,我都会向他们表示我的钦佩与感动,然后真诚告诉他们广告行业的真实情况,并好言奉劝他们洗心革面,别往火坑里跳。如果还有执迷不悟的,那就没办法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竭尽全力把他们弄进广告公司成全他们的夙愿。 
广告公司之所以加班狠,有诸多原因。最初是国内做广告的和找广告公司干活的,都以为做个平面、拍个TVC很容易。很多公司的老板,为了赚钱或低三下四或理直气壮地跟客户说“我能”,结果就苦了这些打工的。还有就是很多企业没有计划性,对手把火都烧到自己家门口不救不行了,才想到找广告公司,广告公司就成了消防队,这样的情况就不〖JP+2〗得不加班了。更有一些鸡贼老板,一个员工当几个人用,累个半死一脚踢开再换个新的。再则从创意的角度来讲,由前期策略到执行,很多时候是无法具体量化时间的,也许不到最后的期限都无法落实执行,这也导致了无限期的加班。 
广告从业者虽然额外要付出很多加班时间,但是几乎赚不到加班费,这好像成了行业的惯例。不但没有人去劳动部门投诉,反而乐此不疲。好一些的公司会付给打车费、饭补,同时可以倒休——其实因为下一轮加班,倒休几乎很难兑现。据说早年间电通是有加班费的,结果就有一些人白天不干活,专等着晚上加班,因为赚的加班费比工资还多。 
现在随着行业的规范,客户方管事的人不断专业化,双方大体上会协商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当然,这是在客户很人性、时间不太紧的情况下。据说现在一些广告公司也开始倡导高效率工作,尽量减少加班,只是我感觉有些路漫漫其修远兮。 
2007年4月15日
  江湖论剑 用平平实实的文字说事儿
伍毓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美术总监 
一直对广告行业心存敬意,倒不是因为这个行业多崇高、多伟大,而是因为这个行业里的年轻人将大把的青春生生地撇在里面而毅然不顾的那份决绝。 
我不行,我懒,我还有诸多占用时间的爱好,都与这个行业格格不入,以至于虽然我认为自个儿特应该做广告但最终退缩。 
黄大,男,无性病、妄想等疑难杂症,做广告的,我的一个非近非远的兄弟。当然了,既然是兄弟,我也抽冷子地扮演他的客户,这种关联你应该懂的。 
黄大生来应该是拿笔的,写文案,开博客,在论坛做斑竹,都与笔杆子有关。当然如果你非跟我矫情,说写博客和做斑竹只敲键盘不用笔杆子,我也无语,肯定有人会大嘴巴抽你。黄大爱书,常为了一单工作去踅摸相关的书,钱挣没挣到不说反正先投入了那是真的。所以我估计他家里没用的、根本不看的、看了就不想再看的书一定很多很多。 
黄大出书了,可喜可贺。他的文字是平实的,或者说至少不浮华、不装大尾巴狼,这已经很难得了。现在能用文字平平实实地说一件事的文章越来越少了,倒不是说一定要平实的文风,重点在于你是不是有不平实又幽默尖锐的本领。这个本领王朔有,李承鹏有,我同事的老公(《心理月刊》的发行人)也有,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人都有,但终归是极少数,因为我在各种媒体上实在是看多了不会好好说话的作家、记者。黄大没有,所以他朴朴实实地叙事,朴朴实实地讲他要说的还貌似不一定全对的道理,朴朴实实地感悟所谓的人生。黄大就是在写字、记录,并且乐此不疲,让我羡慕。 
希望黄大出书不是意淫,而是真的想把实实在在的生活片段记录下来,我一直认为书可以让思想、感受等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变得真实。 
当然了,也希望黄大的书能卖到他博客点击量那个精彩的、让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奇妙的数字。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公司PK某外资客户,客户方要求48小时内提案,时间周日早上九点。周六晚上,客户忽然电话告知,提案取消,无限期延后。 
CD说:白忙活了。要是在他们外资本埠,这种事根本不会发生。 
给外国老板做事和给中国老板做事,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和状态。譬如,你周末参加了某休闲活动,拍了一些照片回来,周一发给你的外国老板,并为此提了些对自己产品的推广建议,可能很纲要。外国老板会对你的行为大加赞赏,先不说你的建议如何,首先认为你在自己的休息时间还为公司做事,说明你非常敬业。 
如果是一个本土公司,那周末你参加活动,仅仅拍了照片是不行的,回来还要写一个完整的策划书,要细到具体操作过程,否则就别给老板看——也许老板根本不会看,看了也未必实施。 
CD说他有个朋友,属于那种很没效率、没责任心、不认真的人,后来出国在某软件公司做事,居然成了“劳模”。那家公司原来有许多国家的人,一段时间后,就只剩下中国人和印度人了。中国人和印度人能力都超强,而且互相铆着劲干,搞得主管居然无所事事,成了一个虚位。并且,他们看起来似乎应该忙得没白天没黑夜的,实际依然很悠闲,周末可以开车去海边钓两天鱼。 
活儿永远是那么多那么急,加班对我们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如果一段时间没加班,就会觉得手足无措,似乎哪里出了问题。但是在国外,如果你经常加班,老板就会觉得是不是你的工作效率有问题,或者工作量安排得不合理。如果到了下班时间活儿没干完,尽管打卡走人,明天接着干。如果遇到特例必须加班,老板就会亲自道歉问候,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出现此类情况。如果这个老板到中国、印度或者日本开了分公司,那么就会立刻入乡随俗。 
是我们都喜欢加班自虐,还是因为老板喜欢用加班施虐呢?什么时候我们本土公司也能像欧美的外企一样呢?
2007年11月22日
  “头脑风暴”
从上午到下午几乎都在会议室,几个AE轮流进来,讨论明后天要给客户的创意,压榨我们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大夫,病人一个个进来叙述他们的症状,然后让我给他们一个个开个满意的方子。 
广告公司里管这个叫brain storm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头脑风暴,不过我觉得叫“头脑强暴”更确切一些。如果你是一个策略或者创意人员,你在广告公司每天的工作就是大脑被不断“强暴”。当然,大多数广告人还是喜欢被“头脑强暴”的,每次被强暴的过程和结果都特兴奋,充满了快感。 
这是广告公司里最寻常的现象,每天大家都要开若干个创意讨论会,部门间的、创意部的、小组的、某个项目的,等等。所以一个屁大点的广告公司,都会有那么个像样的会议室,大一些的公司至少有三四个以上会议室,而且每个都不会空着,想用一下都要事先预约。偶尔创意会也会去茶馆、咖啡厅、公园之类的地方开。 
从正面的角度讲,头脑风暴是很锻炼和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也许一道灵光之后,就会诞生一个BIG IDEA,于是行业里又增加了一项经典案例,那么加薪、升职、名誉都在向你招手。当然,也有一些人懒得动脑筋,总监说这个创意好那就执行吧。 
头脑风暴是很伤脑子的一件事,所以每个人讨论创意的时候都会让自己尽量地舒服和放松,于是有抽烟、喝咖啡、品茶的,有半躺着、把脚放在桌子上的,有乱写乱画、翻书看杂志的,还有频繁跑厕所的,等等,常常没开到一半就开始跑题,电影、歌星、汽车、食物、衣服、小道消息、靓妹帅哥、荤素段子、A片,等等,都被牵扯了出来,如果不被及时打住那就没边儿了。 
2007年4月17日
  “比稿”比的是什么?
我一同学当年曾在网通的高层任职,一次同学聚会我问他,能否给我分点活儿?他说,好多人都惦记着这块肥肉呢,没戏!因为他们老板和××那边关系铁着呢。 
这就是关系,××就是凭着在电信口的铁关系,十年前就开始往兜里大把大把地装钱了。好多广告公司的老板也都希望自己像××那样和某某大公司有个铁关系,这样就不用又苦又累地到处比稿、靠血拼来拿客户的业务了。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客户学会了比稿,每次有活儿都要找几个广告公司PK一下,尤其是年底或市场部、广告部换了新头儿的时候。当然广告公司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全力投入。只是苦了我们这帮广告人,比一次稿就如同脱一层皮,拿下了皆大欢喜。如果客户比丟了,那就意味着整个业务组的人都要卷铺盖走人。 
如果是真的比稿,即使输了也认了,技不如人啊。可是就怕企业玩猫腻,本来已经内定好了某个公司,其他的都是找来陪着玩儿的,最后客户走个形式把结果一公布完事。我待过的公司也常有玩儿其他公司或者被其他公司玩儿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比一个地产项目,我们老板从客户那里带来另一家公司的案子给我们看,然后告诉我们说客户喜欢其中的某某风格,我们也来做一套提上去。于是,那个项目就被我们拿下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游戏潜规则,所以没有哪家公司会认真地去把提案公正,然后去法院告客户玩儿赖、告别的公司剽窃自己的作品。有的公司虽然知道可能是去陪别人玩儿,但照样扑上去当烈士,一是可以混个脸熟,二是反正公司的员工是付了钱的,不用白不用。 
现在境况好了很多,比稿越来越多真枪实弹的PK了。有时候老板为了平衡关系,就让各部门把为自己服务的广告公司都拉到台面上,大家公开拼一次,谁的提案靠谱活就给谁。去年e龙换广告代理公司,招标的时候找来了八家关系公司PK。经过两轮奋战,我们拼掉了其他七家,虽然那些部门的头头们颇有微词但也没辙。他们后来把不满都撒在了我们身上,横竖挑剔,让每一单业务都做得又苦又累。 
不过也有那种特有纲的公司,什么比稿都不参加,就算被邀请了,也只把自己从前的案例展示一番,把标额一报,一副你爱用不用的架势。以前一个朋友所在的地产广告公司就是这个风格,他说他们比稿的时候很少提新项目的广告策略和表现,而且报价也很高,可是依然有很多时候能中标。 
最近公司这边的业务都赶在了一起,上周一下子有四个提案要交,可是人手又不够,只好天天加班。当时有个新业务决定不接了,可是客户居然不答应,非要我们做,说可以再多给几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