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笔花六照--梁羽生 >

第43部分

笔花六照--梁羽生-第43部分

小说: 笔花六照--梁羽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旧社会的老百姓难道没有天才?不,应该说天才更多。《诗经》三百篇所收的民歌,其中不乏天才闪耀的佳作;“刘三姐”所唱的山歌,也都是从无名歌手手中收集的,那些生气蓬勃的诗句,决非“庙堂诗人”所能写出。可惜的是,这些无名诗人,在旧社会中得不到培养,不能进而成为“文学家”,甚至连名字也失传了!

注:此文写于一九八零年,胡荣华当时还只是九届全国冠军,现在则是拿了十三届全国冠军了。一九九八年七月补记。



七大名手的棋风


十多年前(一九六四)我曾应《新晚报》之请,在她主办的“专题讲座”中,主讲《解放后中国象棋的发展》这一专题。记得当时是借用大会堂的场所,演讲未开始就挤满了人,后来者许多不得其门而入,对“主办人”《新晚报》颇有怨言,埋怨她租的会场座位太少。其实并非《新晚报》做的准备工夫不够,更非我讲得精采,而是香港的棋迷实在太多,远远超乎我们的估计。
最近我在《良夜》写《棋人棋事》,有几位棋友来函,问及当年我这个专题讲演的内容(因当时我没工夫整理,讲辞迄今未曾发表)。他们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在那次讲述中,我曾谈及七位名棋手的棋风,每人的棋风以一句诗作为评浯,他们听人说过,但说的人也记不齐全,希望我在这个专栏中写出来。
读者有命,不敢违背,谨依所嘱,一一道来。
第一位是杨官磷,他的棋艺是全面发展的,尤以残局最为擅长,“功夫”可说是几乎到达了炉火纯青之境。他是在棋坛享誉最久的“老冠军”,无须详细介绍了。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要从平淡见奇功。
第二位是王嘉良,他有“关东悍将”之称,搏杀的勇猛,环顾棋坛,迄今尚无人能出其右。他的对局往往演出惊险绝伦的局面,令人叹为观止。站在棋迷立场,看他的对局是最为“过瘾”的。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三位是胡荣华,他最拿手的本领是把盘面的变化弄得非常复杂,虚虚实实,迷惑敌方。记得他第一次夺得全国冠军时,就是用这个战略打败杨官磷的。该局他先弃一马,让杨官磷背上“包袱”,于是他从容夺取先手。假如杨官磷见机,及早弃回一子,仍可成和。但因胡是初次“出道”,杨是“老将”,未知胡的厉害,以为可以倚仗“棋底”,化解对方的“先手”,多一子就可稳胜,因此不肯把既得的利益抛弃,结果就着了胡的道儿,失了冠军宝座。
胡荣华是七届全国冠军,他的对局,相信棋友看过的很多,亦无须我再介绍了。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乱云飞渡仍从容。
第四位是何顺安,他本有“华东之虎”的外号,但后期棋风一变,变为以绵密见长。在第五届全国棋赛(一九六零)中,王嘉良碰上他,用新创的后手归心马应中炮过河车开局法与他激战,结果给他用刚中带柔的战法破了。“何顺安巧破归心马”,传为棋坛佳话(见本辑《归心马战术的新发展》一文)。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绵里藏针不露锋。
第五位是李义庭,他曾在五十年代与杨王并称棋坛三杰,最擅长用马,相信香港的棋友对他也是很熟悉的了。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天马行空矫若龙。
第六位是孟立国,是在东北名气仅次于王嘉良的棋手。棋风也是以搏杀见长,最擅长破象入局。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降龙伏象闯九宫。
第七位是刘忆慈,他的“仙人指路”曾在好几次全国比赛中创出佳绩。
他的棋风我认为是:仙人指路气如虹。
近年新手辈出,但有特殊的个人风格的,似乎尚未发现。当然在这些新人中,将来一定会有人成为一派宗师的,但恐怕还要假以时日,才能形成。巩固与发展。
“要从平淡见奇功,无限风光在险峰,乱云飞渡仍从容,绵里藏针不露锋,天马行空矫若龙,降龙伏象闯九宫,仙人指路气如虹……”有人说像一首七言长诗,我希望这首七言长诗能继续写下去。

(一九七六年一月)


序《广州棋坛六十年》
作者:梁羽生   

三凤四王威已振,杨陈并起日中天;
羊城名将知多少,细说棋坛六十年。

“雕虫技,千古亦才难。”这是王国维论词的名句,移之论棋,似亦未尝不可。棋虽“小道”,易学难精,此所以宋代诗人刘克庄的《象奕》诗有云:“小艺无难精,上智有未解”也。
中国象棋源远流长(有史可考的唐代“宝应象棋”已具现代中国象棋雏型),上至公卿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喜欢下象棋的不计其数,可说是最普遍的民间娱乐。但时至今日,仍未见有一本完整的《中国象棋史》出现,思之能不令人兴叹。
往史难稽,近史易考,那就不如先写近代的中国象棋吧。甚至范围还可以缩小一些,分地区,有重点的来写。作为一个象棋爱好者,这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令我欣喜的是,这个工作已经有人做了。这个工作的成果就是徐骥、褚石编著的《广州棋坛六十年》。
广州夙有“象棋城”之称,依我个人看法,从30年代左右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论棋风之盛,棋人之多,都是广州首屈一指。(直到现在,也只有上海能与广州抗衡。但我还是比较看高广州一线。)写中国近代的象棋史,用广州来作重点,我认为是非常恰当的。
50年代中期,我曾在写《三剑楼随笔》专栏时,写过一篇《纵谈南北棋坛》的文字,提出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近代棋坛的兴替,似乎是由北而南。清末民初,北京执全国棋坛牛耳,当时耿四、叶仪并称国手,至盂文宣一出,更是声光灿然。其后扬州好手纷出,先有王浩然,张锦荣、周焕文(周德裕之父,1912年即以擅用当头炮雄视华东棋坛);后有周德裕、窦国柱、朱剑秋,可称先后三雄。又稍后广州崛起,华南四大天王(黄松轩、冯敬如,卢辉、李庆全),声威显赫,各有专长,黄的炮夹马、冯的单提马,卢的五七炮、李的屏风马都是一时绝技。再加上“棋仙”钟珍(陈松顺之师)和曾展鸿(曾益谦之父)等人,棋风之盛,已有凌驾扬州之势了。(按:黄松轩、钟珍、曾展鸿又合称“粤东三凤”,本文开场诗的“三风”、“四王”即指他们。)到了50年代,杨(官瞵)、陈(松顺)并起.广州在棋坛上的声威之盛,更是有如日在中天。50年代以后,蔡福如、吕钦(今年全国赛曾打败胡荣华)等新秀辈出,象棋城的声誉,迄今未见稍衰!
但我说的只是一个梗概,欲知其详,那就非得阅读徐骥、褚石编著的《广州棋坛六十年》不可了。
本书的第一个特色,就是这个“详”字。说到史料的丰富,在我看过的象棋书籍中,这部书称得上是前无古人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它不但介绍了广州第一流棋手,如“四大天王”,“粤东三凤”等人的出身经历、成名佳话 以及他们有名的对局等等,而且还介绍了“足以上榜”的次一等高手,让读者对广州的棋坛全貌有更深认识。如“五虎将”赵坤,刘寿彭,陈镜堂、赵培.黄志。“苏家四将”:苏兆南、苏天雄,苏秀泉、苏钧林。“十八罗汉”:黄汉,龙庆云、保玉书、何鲁荫——等人,书中均有介绍。
不但如此,本书还旁及海外其他棋坛,如越南、新加坡、澳门等地棋坛的情况,重点叙述了国内棋手(以广州棋手为主)和海外棋手作棋艺交流的许多有趣故事。例如钟珍获得“安南棋仙”称号的由来,谢侠逊下南洋与新加坡粤籍棋手陈粤樵棋战“笔战”的趣事等等。这些资料,据我所知,他们是参考了旅居越南的华人棋手李文雄所撰的《越南棋坛沿革史》和新加坡棋会出版的《新加坡棋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的。由此也可见到他们搜集史料之勤。
中国的象棋刊物,谈及海外的棋坛的不多,这也应该算得是本书的又一特色吧。
第三个特色是文字生动,趣味性故事性都很强,对每一个大战役的来龙去脉,鏖兵经过,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他写“东南大战”,从1930年周德裕、林奕仙南下香港开始,到李善卿广州请将,终于促成华东、华南的四大高手之战止(华南的两名代表为冯敬如、李庆全。黄松轩因病未能参加)。写得如火如荼,各人的神态,也跃然纸上,令读者好像看“演义”一般。试看他怎样写冯敬如登台的神态吧,
“开赛的晚上,四位选手都身穿长衫登台。广州选手李庆全、冯敬如的风度颇使人刮目相看,特别是这位泽叔,和从前蹲在广州城隍庙摆开棋档候教的局促神态迥然不同。尺蠖之屈也有挺然而伸的时候,江湖棋人泽叔在这个大赛中还成为众所瞩目的大将!” 冯敬如原名冯泽,一贯被人呼为“烟屎泽”。香港知道他的人很多,读之当忍俊不禁吧。
有来龙还有去脉,“东南大战”由于黄松轩因病未能参加,其后又引出黄周大战之事,本书也是写得非常生动有趣的,
听作者说,他们准备一直写到1980年的广州棋坛的,但为了便利于出版的关系,现在这部《广州棋坛六十年》大概只写了1/3左右(从1915至1935年,两名华东象棋名手罗天阳,方绍钦南征广东止)。我以一个象棋爱好者的身分,希望他们能够完成“巨著”,陆续出版。


棋坛三杰的浮沉
作者:梁羽生   

五十年代的三杰
杨官磷、李义庭和王嘉良有“棋坛三杰”之称,不过要说明的是五十年代的中国象棋坛。
五十年代之初,杨官磷北战南征,所向披靡,唯一堪称他的对手的只有个湖北李义庭。李十六岁出道,在汉口攻杨的擂台,可能是老杨见他年纪太轻,有点轻敌,竟然连败两局。老杨懊恼之余,邀他续赛,续赛方得扳成平手。自此演成杨李争雄局面,一二两届的全国象棋冠军是杨官磷,第三届李义庭始遂心愿,从老杨手中夺得冠军。但第四届老杨又重振雄风,三登冠军宝座。
王嘉良有“东北虎”之称,杀法极其霸悍,首届全国赛老杨竟然给他打下马来,积分一直是王领先。直到最后决赛那局,王嘉良输给何顺安,杨官磷力克李义庭,这才得以登上冠军宝座。杨李之后再加上一个王,“棋坛三杰”遂从此得名了。
五九年全国棋赛之后,棋史名家徐骥写了一首《念奴娇》词,上半阕写李义庭,下半阕则用王嘉良的口吻评论“棋坛三杰”,不但可见棋风,并且见其性格,甚为有趣。词道:

英年国手,谱梅花,曾奠东南霸业。甘肃传烽逢老将,一局雌雄莫决。转旆图功,举棋翻误,惊报军初折。咸阳路远,风云变幻难说。
人道杨李才多,一时瑜亮,与我成三杰。我纵输杨能抑李,请试老夫黄钺。酒熟青梅,闻雷失著,掌上杯还热。九宫夺帅,且看谁更英烈。

“甘肃传烽逢老将”的“老将”是农民出身的棋手武延福,他从未读过棋谱,积数十年经验,打入国手行列。小李和他的赛局成和,失掉最宝贵的一分。王嘉良又有“李义庭考试官”之称,在全国比赛中,李是往往输给他的。“我纵输杨能抑李”之说倒非吹牛。但到了今日,三杰的浮沉却又各自不同了。

(一九八一年八月)

六十年代的变化
一九六零年,胡荣华年方十五,第一次参加全国象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