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论语译注 >

第17部分

论语译注-第17部分

小说: 论语译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 

【注释】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评析】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原文】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评析】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原文】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评析】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原文】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原文】 
8?8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1)兴:开始。 

【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原文】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评析】 
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原文】 
8?10 子曰:“好勇疾(1)贫,乱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乱也。” 

【注释】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 

【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评析】 
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 

【原文】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原文】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注释】 
(1)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译文】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评析】 
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本章。 

【原文】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评析】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原文】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应当说,这是消极的。 

【原文】 
8?15 子曰:“师挚之始(1),《关睢》之乱(2),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1)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2)《关睢》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 

【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原文】 
8?16 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愿(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1)狂:急躁、急进。 
(2)侗:音tóng,幼稚无知。 
(3)愿:谨慎、小心、朴实。 
(4)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评析】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对此十分反感。这是因为,这几种品质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说:我真不知道有人会这样。 

【原文】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评析】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原文】 
8?18 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与(3)焉!” 

【注释】 
(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评析】 
这里孔子所讲的话,应该有所指。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 

【原文】 
8?19 子曰:“大哉尧(1)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2)之。荡荡(3)乎,民无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5)乎其有文章!” 

【注释】 
(1)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2)则:效法、为准。 
(3)荡荡:广大的样子。 
(4)名:形容、称说、称赞。 
(5)焕:光辉。 

【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