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初创时,主说:人是立于大地至高等的生灵;洪水泛滥时,主又说:人是吾所造最卑贱之生物,愚蠢的犯罪种族…… 教堂,钟声悠然敲起,打破黄昏血阳夕下的哀伤,就如上帝之声,重复地警戒着那沉沦肉欲世界中的罪人们。 “主佑她,在鲜花四景的天堂,她将永远安息于此,善良的灵魂终将进入天堂,邪恶的罪人无缘的圣地……”牧师慎重地端着圣经,一页页翻着。那是他的工作,从牧师这种职称被肯定后的千百年来持续不断念叨的职责,尽管他已念得烂熟,直至今日的麻木。 沙土开始飞扬,牧师的祷告已结束。带着倦意,他捧着厚厚的圣经离去了,他要赶到下一个墓地去,继续他那陈词滥调的祈福。 污秽的泥土带着些微的湿意散落。被放置棺材上、刚摘下没多久的鲜花被猛然地击打着。灰暗渐渐淹没了光鲜艳丽的花瓣,吞噬了它仍充满水份的生命。...
并蒂莲一共娶了6个老婆5月21日的早上,在刑警队自己的办公室跟梁子和小胡开了个简单的碰头会之后,陈耳东便驱车前往天津。那天上午,不知怎么,京津高速路上车很多,但他依旧开得很快,一路闪着警灯,不到十点就到了金钟路出口。出了收费站,他向市区驶去。说起来,对于陈耳东来讲,天津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城市,早在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年暑假,曾经和几个同学骑了十多个钟头的自行车来到过这里。提起那件事,陈耳东不由有些脸红,说当时他们那支远征军里还有两位女将,但回来后人家都没说什么,只有他落下了毛病──到现在,不定什么时候,左脚就会一阵阵的疼痛。做了刑警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陈耳东这些年也没少往天津跑,而两千年的秋天,为了抓捕一个潜逃的抢劫杀人犯,他在南马路的一家小旅馆里整整住了1个月,可以说,天津的每一条街道都十分熟悉。所以,与何芊不同,他没费什么劲儿,就按照赵鄂留下的地址,来到了一座座洋房...
「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成世没出头!打你个小人肚,等你曰曰被人告!打你个小人手,等你曰曰擦药油......」鹅颈桥底阴暗处,几名拜神婆正蹲在角落里拿着拖鞋拍打着小纸人,神情专注、口中念念有词,不少前来观光的游客好奇的探头探脑,有些人甚至如境随俗似的跃跃欲试。咔嚓、咔嚓两声,这个前卫都市却包含着最古老的传统的景象,年轻、时尚的游客与灰发、仆素的妇人强烈的对比,毫无修饰的全都收进单眼相机里。捻在指间的细根雪笳轻轻移到唇边,姆指习惯性的刮了刮削尖下巴上的胡渣,气色不好,但双瞳间闪耀着如猎鹰般阴狠光芒的游乐祺,缓缓的吐出口白烟。安静的坐在阶梯上,游乐祺的相机捕捉过许多精彩的瞬间,记录着许多动人的一刻,他的才华通过他的Canon数字单眼相机向全世界宣告,只是他自己清楚知道,这份才华并不是老天赏给他的恩典,而是诅咒。...
星期一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第五节 第六节星期二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第五节 第六节星期三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第五节 第六节星期四□ 作者:迈克尔·克莱顿前言 《大暴光》,又译《暴露》,是克莱顿继《升起的太阳》之后推出的一部作品,从一家高科技公司在与另一家公司合并过程中发生的一起性骚扰诉讼案着手,层层深入地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商业竞争中,一些权势人物为攫取巨额利益,不惜采用欺瞒手段,甚至诬陷无辜的卑劣行径。作者还尖锐地指出了性骚扰这一社会现象的社会实质:“性骚扰与权力有关”,是上司向下属展示其权力,并利用职权满足个人心理、生理欲望的罪行。作者在书中对现代化的电脑科技作了异常精彩的描写。...
第一章 离奇坠楼(1) 1 平安夜的长岭市温柔得像一名初赴约会的少女。明亮的地方格外明亮,激动的地方异常激动,城市的影子在等待什么的时刻被拖拽得很长,形形色色的故事便在这长长的褐色影子之中发生。 有人在午夜时分看见闸门胡同的一所六层住宅的窗口,飞出两个东西蝴蝶般地蓦然降落。腥甜的血浆味,让目击者准确地向刑警描述:“两个人一起坠楼,而且是从六楼……” “你肯定没有看错?”刑警问。 “是的。”目击者再次坚持自己的印象:“像两只蝴蝶翩飞。” 120救护车几乎同110巡警的车同时到达闸门胡同,两具肉饼似的尸体塞进救护车车厢。拉坠楼者到医院抢救只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表现,实际很没意义,两个从六楼坠下的人已经死亡。...
伯特伦旅馆之谜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第01章第02章第03章第04章第05章第06章第07章第08章第0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第18章第19章第20章第21章第22章第23章第24章第25章第26章第27章 第一章 在西郊地区中心,有一些小巷子,除了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以外,几乎没什么人知道。出租车司机们能胸有成竹地在里面游弋自如,然后得意洋洋地到达帕克巷、伯克利广场或南奥德利大巷。 如果你从帕克大街拐上一条不知名的路,左右再拐几次弯,你就会发现自己到了一条安静的街道上,伯特伦旅馆就在你的右手边。伯特伦旅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战争期间,它左右两边的房屋全都毁于一旦,但它却毫无损伤。...
第1节:四法则(1) 序曲 和我们很多人一样,我认为父亲把毕生的精力花在了钻研一个他永远无法理解的故事上面。那个故事在我离家上大学前约五百年就开始了,而结尾则又是他过世多年以后的事了。 一四九七年十一月的一天晚上,两名信使骑上马背,离开影影绰绰的梵蒂冈,去往罗马城外的圣洛伦佐教堂。那晚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我的父亲相信,他的命运可能由此出现变数。 我从来没把他的信念当回事。儿子是时间对男人许下的诺言,每个父亲准保会发觉,他所珍视的一切在某一天会被认作是愚不可及的东西,而这世上他最爱的那个人总也不能理解他的心思。但是我的父亲,身为一名专门研究文艺复兴的学者,却从来不羞于探讨轮回重生的可能性。他经常谈起这两名信使的故事,让我即使花费心思也忘不掉那些情节。我现在明白,他感觉出其中蕴藏着奥妙,一个我们最终都摆脱不掉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