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邦喀大师造颂昂旺朗吉堪布讲授法尊法师译隆莲法师笔记听讲本文的前方便,先要思维人身难得。如菩提道次第摄颂所说,人身加牟尼宝珠,在生死中,最奇希有。于六道中,得人身难;既得人身,生南洲难;虽生南洲、遇佛法难。得能修行之身、生能修行之处真是极难的事。这种难得的机会我们从无始生死以来,也曾遇过若干次,可惜都空过了。空过的原因,就因为不知道人身的重要。我们看宝贵的人身还不如一两金子。如果我们有了一两金子,谁也不肯自白的把他丢掉,可是白丢掉的人身不知有若干。要说人身的宝贵不但一两金子比不上,就是十万两黄金也比不上,充满南赡部洲的如意宝珠也比不上。因为如意室珠不能令人成佛了生死、不堕恶趣。一个人死了,把他的头上、腿上...
一叶悟禅机,乐土来当下心游万仞还一念,身历千劫归净土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三十二相念,亦不念金色身,不念丈光,不念八十随形好。何以故?是佛身自性无故;若法无性,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清净五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野 域风赋清鹤 吟催心急闲 向玉阶站云 舞多迷离空门自古人不空,都在红尘里俗是心在俗中就是俗呀出了心俗就不是说俗了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作者:钟鹏章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491 更新时间:2006-1-25经文:拿三:1 - 10引言:在苏格兰的一所乡村主日学校,收到一个好消息 附近一间制衣厂要送给每一位贫苦的学生一套新衣。孩子们拿到新衣高兴的不得了。班上有一位品行最坏,最没出息的孩子,名叫Bob。他穿上新衣后,就缺席不来主日学了。他的老师到处找他,找到的时候,发现他的新衣已经破破烂烂。制衣厂的人很好,再送给他一件新衣。这孩子上了几次主日课后,又故态复萌,不来了。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的新衣又是破破烂烂。这位老师很失望,对制衣厂的人说,不要再送他新衣。刚说完,他又后悔,想给Bob 再一次机会。他就跟孩子说,要是他能保证以后不再缺席,老师会再叫制衣厂送他第三件新衣。这孩子果然以后没失信,每个主日都出席,他后来还接受耶稣为救主。故事的结局是这样:这位品行最坏,被人认为没出息的,就是后来到中国宣教的开山鼻祖,Rev Robert...
第一部分 1.(一)前言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死。我的兄姊皈依理教,我也参加过理教的法会,理教虽非正宗的佛教,理教的信仰中心「圣宗古佛」,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我在童年出家时的江苏南通狼山,其所奉的大圣菩萨,原系唐高宗时代由西域来华的一位高僧,名叫僧伽,据《宋高僧传》的记载,他曾现十一面观音像,所以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我少年时很笨,虽不像佛世的周利盘陀伽,佛经说他三个月诵不会一首偈,教他「扫帚」两个字,记住了扫字便忘了帚字,记住了帚字又忘掉了扫字,但他毕竟由于佛陀的有教无类而证到阿罗汉果。可是,据我母亲说,我到了六岁才会讲话,到了九岁才开蒙读书,当我十三岁出家之际,仅仅是个初小四年级的小学生。可是,出...
卓越网购书 货到付款 全场免运费 amazon/?source=shipengort-23开始阅读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力,每年刊行五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
作者: 徐绍强一、法的概念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译,音译“达磨”、“达摩”,《成唯识论》卷一解释其本义为“轨持”,即指有一定的规范,后发展出真理、规则、法则、品性、性质、属性、特质、存在等多种意思,是印度思想史上一个较为古老的概念,其出现的历史比佛教要悠久(注:黄心川先生在所著《印度哲学史》第46页说:梨俱诗人已在众多的现象中力求找出它们的统一根源——理法(rta,译为梨多)等;理法,在吠陀中有法则、秩序、正义、真理等不同的涵义。梨多的范畴在后来奥义书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在大乘瑜伽行学派的著作中,法除了特指佛陀的言教之外,至少还有如下三个意思:1.泛指一切存在物,包括唯识论思想所言的境和识、圣教教法,如“万法唯识”中的法即是此义。2.仅指为识所转、与识对应的东西,即是“唯识无境”和“识有境无”中的境。3.构成一切存在物的性质单纯的元素,“五位百法”所说的法即是这一意义。...
1951年7月5日晨。 河北省境内的唐山车站。 天气阴晦,淫雨绵绵。唐山车站还淹没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随着一声长鸣,一辆从北京开往沈阳的火车徐徐地开进了车站1站台内。它将在这里停车十分钟。 在这里等候多时的北京市公安局侦查员,等火车刚刚停稳,乘着车站昏黄的灯光,疾步登上火车,匆匆地朝13号车厢走去。 车厢里较为安静,除少数的上车下车的旅客说几句话外,大部分旅客在自己的位子上低着头,打着瞌睡,有的还沉浸在黎明前的梦乡里。 三名侦查员走到87号位子前,对着一个身穿绸布衣服、面色苍老、一副商人打扮的中年男子说:“你叫什么名字?”那男子睁开惺忪的睡眼,见三名公安人员站在面前,惊疑地站了起来:“我……我叫陈祖汉。”侦查员张刚迅速拿出逮捕证:“我们是北京市公安局的,你被捕了!跟我们下车!”另一个侦查员迅速地将手铐铐在陈祖汉的双腕上。...
圣龙树菩萨造颂 宗喀巴大师造疏 观空法师译汉 观缘品略义: 此品略义有三,即说明对于所破的是如何执法和以正理破除之后结论如何,以及如何建立因缘及果。兹约言之: 由种生芽及从薪起火等作用,当眼见耳闻之时,若认为因果二法,不仅是唯名安立,而且执为彼名言所安立境之能生、所生,是有自性者,即是对于所破起执之行相。 彼所执境,若许为有,则应观察:果之生起与因缘法,是自性一?还是自性异?如是观已,即从果的方面,破所生有自性。又应观察:因中有果?还是无果?此是从因的方面破能生有自性。总的说明:若有自性,则因缘及果,都不能建立,即以说明破有自性为主。要之,其所以说明破有自性为主者,由于对因果等法,执有自性,是从无始时来,串习所至,欲破除之,非常困难。又彼自性,若已破除,则于无自性上,建立因果,极为容易。因此自宗不以说明于名言中建立因果作用为主。...
十八空论(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龙树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问空无分别。云何得有十八种耶。答为显人法二无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约诸法。种类不同。开为十八。何者。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大空。五空空。六真实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前后空。十一不舍离空。十二佛性空。十三自相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无法空。十六有法空。十七无法有法空。十八不可得空。合此十八为十六空。凡有两义故。立十六空。一体二用。第一内空。亦名受者空。凡夫二乘谓六入为受者。以能受六尘果报故。今明但有六根。无有能执。以无执故。言受者空也第二外空。亦名所受空。离六外入无别法为可受者也。若诸众生所受所用。但是六尘。内既无人能受。外亦无法可受。即人法俱空。唯识无境。故名外空。以无境故。亦无有识。即是内空。六入无识。即是无人。无有根尘。即是无法。故内外二空。两义相成也...
~一九八八年三月为《中华禅学季刊》创刊而作 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 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应该是明心见性证悟菩提大道者的正见发抒和心态、境界的叙述,并为免后学解行谬误,慈悲标示出解脱的道路,其珍贵可以想见。有志参学宗门禅者,自应奉为圭臬、南针,庶以直心行直道,直行到家,省却迂曲,岂不快哉? 浮浅之见,怎敢诠释圣言量?既然不堪怂恿,也只好依浅见作解释了。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穷溯到理未萌、事未生、世界未成的万有本源时,当下顿断无明,还得本心,证入不二法门,融入“一真法界”,所学、所知、所疑……涣然冰释,当下全体发露,岂有妄想可除?真理可求?既无一理寓于心,亦无一事萦于怀,岂不是个闲道人?...
日期:6/21/2010山水之间4:44:57 PM我只是想学习下知微子4:45:19 PM不能视频就要等些时间了山水之间4:45:29 PM。。。知微子4:46:05 PM只需视频一秒钟证实一下即可山水之间4:46:38 PM那我没有哦知微子4:46:52 PM那以后再发给你山水之间4:47:19 PM好吧知微子4:47:41 PM我上你空间看一下山水之间4:47:45 PM恩山水之间4:47:47 PM好啊16:52:43对方中止了视频通话,通话时长9分28秒。知微子4:54:26 PM知微子4:54:45 PM先把这个图记熟山水之间4:55:20 PM恩好的 就12地支知微子4:55:57 PM这个图表就相当于一个面对着你的人脸山水之间4:56:17 PM恩知微子4:57:41 PM...
宗喀巴大师造索达吉堪布译译序此《事师五十颂释》是藏地雪域格鲁派的一代宗师、文殊菩萨化身的宗喀巴大师所造,其中对依止上师的方法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凡是入佛门的人首先就是要寻访一位名师,这说明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上师对于修学菩提正道的佛教徒来说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能被一位尽善尽美的上师摄受,速得成就是修行人无不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心愿。藏传佛教的各宗各派均十分重视依止上师,按照格鲁派的传统,一般来说,上师在传法灌顶之前要传讲《上师五十颂》使弟子了解师徒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免有后顾之忧。宁玛派及其余宗派也将依止上师放在首要位置。依止上师不只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风,对于汉传佛教的学人同样重要。诸多佛经续中口径一致地强调:依止上师是成就的根本。如经中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一积资净罪障,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所以,在依止上师这一点上,无有显密、宗派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