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弘一大师文集—法义弘一大师著述人生之最后佛法十疑略释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学习初步佛法大意常随佛学人生之最后岁次壬申十二月,厦门妙释寺念佛会请余讲演,录写此稿。于时了识律师卧病不起,日夜愁苦。见此讲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弃医药,努力念佛。并扶病起,礼大悲忏,吭声唱诵,长跽经时,勇猛精进,超胜常人。见者闻者,靡不为之惊喜赞叹,谓感动之力有如是剧且大耶。余因念此稿虽仅数纸,而皆撮录古今嘉言及自所经验,乐简略者或有所取。乃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
三乘道次第与净土法门 陈兵居士讲于乐至报国寺(录音整理) 我今天讲的跟上一次不一样,上一次主要都是在家居士,今天在座的有法师,佛教基础很深厚,也为别人讲,讲得比我要好。所以我要讲就不太容易了。我要讲的题目是《三乘道次第与净土法门》。 此处的三乘与一般所讲的三乘不大一样,一般说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我在此处所说的三乘主要是小乘、大乘、密乘这三乘。 净土宗的信徒从历史上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是属于信仰型的,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愚夫愚妇型”的,文化程度也很低,了解的佛法也很少,但信仰的需求非常强烈。尤其在厌离人生,希望后世能够获得永恒的幸福,这方面的要求非常强烈。这种信徒在女性里面大概占多数。解放前,印光大师就曾经说过,中国的佛教徒,女性大概占到70%以上。这当然与过去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现在这种情况也还没有完全改变。这种净土宗的信徒,往往修行是...
韩廷杰提要 摄论师是中国陈隋之际专门弘扬《摄大乘论》的一派学者。创始人是真谛,他的弟子有慧恺等,他们是摄论师的第二代。摄论师的第三代是智恺的弟子智殷等,第四代是僧荣的弟子慧琎等,第五代主要是智凝的弟子灵觉等。摄论师哲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九识论。除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关键词:1.摄论师 2.阿梨耶识 3.阿摩罗识 4.真谛 摄论师是我国陈隋之际专门弘扬《摄大乘论》的一派学者。 无着的《摄大乘论》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在我国有三个汉译本:一、元魏佛陀扇多译本,二、陈真谛译本,三、唐玄奘译本。摄论师依据的是陈真谛译本。这部论有世亲、无性两家释论。世亲是无着的弟弟,又是他的弟子,所以世亲的释论很有权威性。世亲的释论也有三个汉译本:一、《摄大乘释论》十五卷,陈真谛译于天嘉4年(563年);二、《摄大乘论释论》十卷,隋达摩笈多译于大业5年(609年);三、《摄大乘...
-核心提示: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抗战时期做过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从相关资料推算,他的工资反倒远远超过了蒋介石和李宗仁。1940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外交部领事官官等官俸表》,规定驻美大使每月能领两部分薪水,一是“本俸”,即基本工资,每月1000块大洋(实际发放时,按购买力和汇率折合成外币,下同);二是“勤俸”,即职务补贴,每月1400块大洋。两块汇总,月薪是2400块大洋。1.蒋介石月薪四万八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文官官等官俸表》,重新厘定了各级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按照该表规定,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拿的工资跟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和各部总长一样,都是每月800块大洋。副委员长、各部次长以及各省主席,工资比蒋介石稍低一些,每月能拿到680块大洋左右。...
净界法师开示 身为一个阿弥陀佛,他不但要把国土创造出来,还得把众生接引到他的国土去,他必须要施设方便!佛陀所发的愿不能够只上求佛道,还得下化众生,你发了那么多的愿,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够去,那就没办法了! 所以佛陀以他的四十八愿作为众生多善根之因,以他的六波罗密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我们经常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必须要多善根、多福德!身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凭什么积集多善根多福德来庄严这样的一个净土呢? 简单地说阿弥陀佛把他自己的多善根,善根的力量加持在这句佛号上,也把他所成就六波罗密的多福德同时加持在佛号上,使令我们生死凡夫妄想的心跟佛号一接触的时候,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真实义!...
鼓山涌泉禅寺经板目录序宋儒有言。“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予于斯语。重有感焉。粤自腾兰入汉。白马驮经。乾竺贡书。代有增益。自东晋以迄南北朝。斯时佛法专重经教。世主以译经为妙严。僧伽以试经而得度。说法以依经为本据。行道以转经为功德。必至博通三藏。始称法师。纵云究极一乘。罔识真药。是故正法眼藏。以不立文字。目为虚妄。阐提佛性。以未见经文。争相诘难。甚至重溟五舶。预言被摈于关中。面壁九年。达摩见毒于熊耳。以胶柱而鼓瑟。遂饮水而分河。此圭峰禅源诸诠集之所由作也。李唐以降。拈花一脉。五宗分化。禅德辈出。类多博该三学。于是禅教始渐融通。试观少室以楞伽为印心。东山以金刚为下种。乃至字则不识。义即请问。坛经不乏说教之文。读经看教。宛转归己。百丈所许自由之分。凡兹理事。明示风规。若夫金弹银弹之权譬。佛说魔说之讹。拈止啼钱。剿绝儿孙解路。挝涂毒鼓。死尽魔外偷心。甚至...
朗日塘巴尊者造颂 索达吉堪布 传释 顶礼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 一、缘起 朗日塘巴尊者所造的《修心八颂》历来都受到高僧大德们的重视和推崇,在国外,达赖喇嘛、贝诺法王及顶果钦哲仁波切等诸大德都多次为众传此要法,但他们多是念传承或稍作解释,没有较广的讲解与释经。在国内的很多高僧大德也极其重视此《修心八颂》尤其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在所传讲的法要当中,把这部论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我刚到学院时,曾听他老人家对僧众说:“一个人如果想真的修行,首先要精通三部论典,即土美仁波切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宗喀巴大师著的《三主要道颂》及朗日塘巴尊者著的《修心八颂》。”并规定常住五明佛学院的僧众必须背诵这三部论...
十重唯识述义昌如 内容提要:“十重唯识”是法藏大师在其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中,为了解释有关“三界唯心”的问题而提出的。“十重唯识”中,法藏大师从华严宗的角度,借助唯识法相宗相关理论,从而展开“十重唯识”的论述,以便阐明华严宗唯心之旨。本文将对“十重唯识”文本及相关的思想,进行简略地探讨与剖析。 关键词:十重唯识融事相入全事相即帝网无碍 作者昌如,中国佛学院讲师。 一、前言 十重唯识是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公元643~712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为了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第六现前地的“三界虚妄,但一心作”一文时而提出的。十重唯识即是(1)相见俱存唯识,(2)摄相归见唯识,(3)摄数归王唯识,(4)以末归本唯识,(5)摄相归性唯识,(6)转真成事唯识,(7)理事俱融唯识,(8)融事相入唯识,(9)全事相即唯识,(10)帝网无碍唯识。...
选自布雷克《改革宗灵修系统神学》12章、13章, 王志勇译改革宗神学论行为之约(一):行为之约的界定在第八章中我们描述了处于卓越、圣洁和荣耀性情中的亚当。我们现在所要探讨的是与上帝有约的亚当,这约就是行为之约。熟悉这一行为之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凡是在此处犯错误,或是否认行为之约的存在的人,都不会明白恩典之约,也必定对主耶稣基督的中保身份发生误解。这样的人很容易就会否认基督积极的顺服为选民赢得了永生的权利。我们在好几个团体中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为他们在恩典之约上犯错误,他们对行为之约也矢口否认。同样,那些否定行为之约的人,在对恩典之约的理解上,也必定有错谬的嫌疑。1.行为之约的界定及证实(The Covenant of Works Defined and its Existence Verified)...
佛经大全 《心经》原文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