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目录]下一篇第一章:菩提道次第概论 法王达赖喇嘛: 释迦牟尼为了嘉惠无数有情众生,做了很大努力,来唤醒及证悟他们的心识。我们可以在“佛本生谭”、各种佛经及后来的作品看到他的训诲。在证悟之后,他为了万物的福祉而“转法轮”(编注:使佛法如轮子,转动不停,是传布佛法的意思),揭示超越通往来生、解脱和完美真知境界所须克服与达成的事情真谛。 他的教诲像慧眼一样,可以洞悉所有真理,亦如仙丹,能开启根本智慧之门。这些金科玉律,不断由代代相传的印度上师,如龙树菩萨和甦省等散播与阐释。最后传播至全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韩国、尼泊尔、西藏和整个中亚。在这些国度,原始佛法依照传法上师的经验,激起不同影响力。他们运用最适合那时代的方法,巧妙表现佛法训示。佛教呈现出许多面貌,传承的自性相同,意即在克服消极面、增进慈悲的证悟以及解放心识等,毫无轩轾。...
第一部分 1.把人跟天的界限分清楚本篇名为《大宗师》,一开篇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高明的境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我们在学《大学》的时候,谈到了"知止";在孔子的《论语》里边,也有很多地方谈到了"知止";《易经》里边也谈到了"知止"。我这几年,在书院里面,也在反反复复给大家讲"知止"的概念。《养生主》里面,开篇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里面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现在《大宗师》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就又把这个意思更推进了一层。首先,什么是"知天之所为"?你把它理解成道之所为、自然之所为,都可以。如果要用佛法来说,理解成真如之所为,也可以。知天之所为,我们要给它一个界定,如果不懂得这个界定,我们就是迷糊的,处于一种愚痴的状态。我们不但要知天之所为,还要知人之所为。人之所为,不等于是天之所为;天之所为,也不等于是人...
-莲花生大师教言伏藏 移喜磋嘉佛母 藏岩 嘉玛宁巴 开启岩藏 梵云:阿那渣沙玛哇霞玛嘉玛 汉云:圣莲花生一切事业 藏云:班渣咕噜打坚尼吽 唵啊吽班渣寠噜贝玛悉地吽 皈依上师本尊空行母 “一介女子,移喜磋嘉,我于师尊,供献广大,外内及密,曼陀罗已,如是启请:嗟嗟!大师莲花生,于现在世,尽未来世,于我等辈,西藏人民,祈请赐予,无尽救护,及于助援。有如尊者,广大觉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虽女众,决定无疑,必将获赐。有如甘露,纯净珍贵,尊者仪轨。” “我见久远,未来众生,心志软弱,见解善变,轻易动怒,不住安忍,轻致暴乱。于圣教法,持外道见;尤于密咒,尊胜教法,轻蔑诽谤。是时众生,病患贫穷,恐怖武器,战争之祸,如是三者,巨大灾厄,炽盛增长,尤于西藏,极大苦难,一时降临。是时藏民,仓惶苦恼,如蚁破穴,蜂拥而出,遍怖三境;汉土藏地,与及中亚。”...
基督教殡葬礼仪的入殓、告别(安息)礼拜整个过程约需一小时三十分钟左右,牧师通常会与家属商量整个礼拜过程进行的方式。 告别(安息)礼拜内容有敬拜、感恩、追思、安慰、布道等项。在安排日期方面,十至十四天左右以内为最佳,通常在安息后七天左右举行家庭追思礼拜,不需要择日,只选择大家比较方便来参加的日子即可,因为基督徒相信每天都是上帝所赐的好日子。在礼堂布置与用品方面,以实际需要、实用为原则,节省不铺张,不用祭品,不排罐头山,不挂挽联,以素雅白色花材为主。周年追思礼拜,则用教会式或家庭式,内容包括追思、安慰、赞美主。 墓园方面,多数都安葬於纯基督徒墓园,每年省墓方便,而且因信仰相同,也就不需要看风水选方位、不上香、不烧纸钱、免祭品,全部都以鲜花来追思,整个仪式比较整洁、美观、庄严。 若采土葬,则仪式分为:入殓、告别(安息)礼拜、安葬三阶段。告别(安息)礼拜可以在丧宅办理或移...
天台佛学本性 胡晓光 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到隋唐之际,可以说是全盛的顶峰时期。这时候,在中国汉地的佛教其盛况甚至超过佛教的发源地印度。那时候,佛教典籍十分丰富,据记载,尽在隋代,佛经便有1950部,6198卷。由于佛经典籍的丰富,中国佛教学者对佛教思想已有全面深刻系统地认识了,不再需要请外来经师作佛教知识性的介绍了。在丰富的典籍与全面深刻系统地佛教理论认识为前提,中国佛教学者开始了自己独立陆的思考与体认,在隋唐之际,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体系,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产生的,中国佛教学者天才地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使得佛教在隋唐时成为中国哲学史的主流,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主要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宗本《妙法莲华经》。本文试图通过对天台宗哲学思想的逻辑论析,从而揭示天台宗哲学思想的实质,对佛教中国化的理论特点...
胡晓光 太虚法师在《中国佛学》一书中曾说过“中国佛学特质在禅”,这是对中国佛学史性质的深刻结论,一语道破玄机。在以禅为特质的中国佛学中,禅宗之禅是最为特胜的法门可以说禅宗之禅是中国佛学的主流。而中国化的禅宗之禅的开,创者就是南宗慧能六祖大师。慧能禅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六祖坛经》一书中。所谓慧能禅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就在于讲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对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践方法,则是《六祖坛经》一书的一贯之旨。关于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的理论根据与实践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禅学的总纲;通过实践方法的现实性来显现理论根据的逻辑性,这是慧能禅学的别具风格;三无观念就是慧能概括出的禅学三大要素,一无念为宗、二无相为体、三无住为本。我们认为方法与思想应是一致的,禅是通过方法来表达思想,尽管具体的方法不能全部显现出禅的整体思想,但也能使得学人由方法而悟入整体禅观...
亚非文学史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前言 亚洲和非洲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大陆,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一地区众多民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学,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亚非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文学的摇篮。当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混沌蒙昧阶段的时期,在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人,在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人,在南亚恒河流域的古代雅利安人,在东亚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古代汉人,就已进入了氏族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创造了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结出了世界文学中最早的硕果。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诗歌、戏剧、宗教箴言等等反映出人类童年时期的历史印迹,表现出古代人类为征服自然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记载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重大变革,尤其可贵的是它还最先传达出社会阶级斗争的信息,反映...
略述巨赞法师的空有观——空有问题新议 胡晓光 巨赞法师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是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他在中国现代佛教界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人物。他既是宗教家又是学者。他的佛教学术成果在现代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巨赞法师的佛学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一、印度佛教的研究,二、中国佛教的研究,三佛教现代化的研究,四、佛学问题的争鸣,五、佛教实践的研究。本文仅是对佛学思想的核心观念——空有观,进行初步探讨,试图通过探讨把握其佛学思想的核心实质。 巨赞法师对空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撰有《略论空有之诤》、《关于空与有的问题》、《试谈空有之诤的焦点所在》三篇学术论文,这三篇论文前后时间相差有十五、六年,《略论空有之诤 》一文是在1940年撰写的,文体是文言文,《关于空与有的问题》一文是1955年撰写的,《试谈空有之诤的焦点所在》一文是1956年撰写的。解放后撰写的文体是白话...
Title: The Upper Room: Being a Few Truths for the TimesCreator(s): Ryle, John Charles (1816-1900)Rights: Public DomainCCEL Subjects: All;LC Call no: BX5133.R92LC Subjects:Christian DenominationsProtestantismPost-ReformationAnglican munionChurch of EnglandSermons. Tracts. Addresses. Essay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UPPER ROOMBeing a Few Truths for the Times...
攝大乘論抄乃是大乘之副軸。建正法之勝幢。破異部於當時。□邪正於末代轉梵輪於像季。續千載之餘風。致令羊鹿之輪息駕□□之輪更開論其興也。乃於佛涅槃後千一百餘年。但以去聖時□□法襄未。群邪映路僻執交途。遂令唯識之理潛隱不通。時有四□菩薩出現於世。號曰阿僧伽。此云無著。亦名無礙。其人內潛□□□法性之際。外應群機而助興法雨。集二王之勝相。錄三性之法印。欲□生及□情於唯識悟非安之實諦。遂依傍大宗制造斯論矣。然菩薩次弟婆藪槃豆。此曰天親。其人如理之智內融。如量之解秀發。□□□嗟本論辭義淵玄恐後代眾生抱迷不悟。遂即披尋決定要制造釋論以解本文。於是破二乘以歸一戴。摧異見已同會一心。唯識之道遂爾再通。無性之理於茲重顯也。...
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跟你们谈谈基督教。我想知道,你们当中有多少人第一次接触基督教是在国内的?多少人是在国外第一次接触到基督教?两种人的数目大致差不多。很好。你们当中有些可能对基督教仍有一些记忆,如在中国曾参加的圣诞夜庆祝或音乐会,其他人则可能是通过自己学校中的美国朋友接触到基督教的。不管是那一种情况,你可能都会对基督教的信仰内容产生许多问题。请让我尝试在今晚与你们讨论这方面的一些问题。不过我要事先声明,我的教育背境不是自然科学方面,我获得的是历史学的博士学位,所以,如果我在某些方面不能作深入的解释,请你们谅解。〖 宗教与政府 〗也许你们常会以为宗教是一个由国家政府所管理的机构。当你走进一个美国教堂时,你可能想知道,这个教会是由政府所主办或资助的吗?那么你是把教会看作一个社会组织、美国社会的一个层面了。然而,绝大部份的美国基督徒不是这样看待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