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佛陀教法,若要论其大意,则亦可以三句括尽,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却是说佛法的作用。 所谓"诸恶莫作",是说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干;而"众善奉行",则是说凡利益众生,事无大小,皆当为之。这两句合起来,也就是戒学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至于"自净其意"一句,则是要使意业清净无染(修清净心);而禅定正是清净意业的功夫,智慧却是清净意业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体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见这是一切诸佛通行的教化。 传记中有载:唐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请问佛法大意,师即答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香山笑谓: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师遂喝云: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这段公案,对于学佛之人,实在可堪玩味! ...
虚云和尚讲述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毛泽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的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湖南是他的故乡,因此,他的思想又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 现代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史前时代(文字发明以前)就已在东亚大陆形成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原始文化景观。从炎黄至秦汉,逐渐进入文明时代,并确立了以中原华夏为轴心和儒道互补、吐纳百家的中华文化格局。故经史典籍,历来将黄河水系的中下游视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策源地。 《尚书·禹贡》将全国分为九州,湖南属荆州南境。春秋战国属楚。荆楚虽则疆域辽阔,兵力强盛,但中原王朝仍视之为荆蛮楚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其中有长沙郡与黔中郡。及唐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使,自是始立湖南之名。...
月称论师造 法尊法师译 入中论卷一 敬礼圣曼殊室利童子 第一菩提心极喜地 为令悟入中观论故造入中论。兹于诸佛菩萨先应赞叹者,即是诸佛第一胜因,救脱系缚生死牢狱无量无依众生为相之薄伽梵大悲故说。 声闻中佛能王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 由得圆满无上法王,较声闻独觉菩萨尤为圆满自在,即声闻等亦承其命,故诸佛世尊名曰能王。要从诸佛乃生声闻等,以诸佛出世无倒宣说缘起,彼由闻思修习,乃能随其信乐满足声闻等果故。 设有一类唯闻佛说缘起善达胜义,而不现生证般涅槃,然彼行者于他生亦必能获得所求果报,如定业果。圣天云:“现已知真实,现未得涅槃,他生决定得,犹如已造业”。中论亦云:“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无依而自生。”能得正教授之果,故名声闻。如云:“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或从诸佛听闻无上正觉妙果之道,为求者宣说,故名声闻。...
试由唯识种子浅谈念佛法门自他二力的原理广 临 内容提要:本文以教理充实念佛法门,还其一个理智的净土信仰为缘起,略从唯识学种子六义、本有无漏种子及新熏清净种子的义理阐明念佛的自力原理;由《解深密经》中文殊与佛之间的问答释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什么,再由清净种子依附赖耶,非其性摄,却能对治其染污的功用,说明念佛的利益真实不虚;最后倡应以唯识中道正见指导念佛。旨在告诉读者念佛法门亦蕴含甚深大乘唯识学义理,呼吁研学教理的佛子在弘法中,能多些教理的阐扬。 关键词:种子 对治功用 他力 加行 正闻熏习 引 言 称名念佛是净土法门中的一种,始创于唐代的善导、道绰两位大师。自宋以来,已成为中国流传最广的法门。尤其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净土法门以其空前的传播速度遍布世界各地,许多人都凭此法门走近佛教。但因念佛法门过多“感性”的宣扬,如西方净土的庄严,阿弥陀佛的愿力广大,念佛...
书院山长郑光策(1755—1804)是当时福建知名的学者,讲究气节,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给他以严格教导。还有前辈学者陈寿祺(1771—1834),被称为“研究今文遗说者”,他的文章对林则徐有较大影响。 林则徐中举以后,家境仍较困难,不得不和其父一样,假馆于外,维持生计。他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了短时期的书记(文书),以后又被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中,司笔札凡4 年。他的才华和勤奋,大为张师诚所赏识。在张师诚的帮助下,他学到不少历史掌故和有关兵、刑、礼、乐等方面的知识,为他日后成为一名精明能干的官吏准备了必要的政治和文化素养。 林则徐在21 岁后两次去北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到嘉庆十六年(1811)...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正议大夫持节诸军使 晋洲刺史贾曾 撰 昔释迦去代。过九百年。天亲菩萨纂论千部。弘宣盖远。发起良多。至于标揭义门训剖名相。文约事广。词微理明。则此对法藏论尤称工也。虽源出婆娑。本诠论藏。若能究根界之旨。穷世圣之源。辨因果于真俗。祛执滞于人我。乃十二部经思已过半。八万法门。由而可知。岂唯但趣小乘。专攻说有而已。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躬得梵本。再译真文。其徒大乘光法师。亲承密诲。初传正释。既尽善矣。又何加焉。然论岐则说繁。义富则辞黩。学徒始习。难以兼功。有圆晖上人者。慧炬识然。戒殊融朗。后来之美。先达所印。幼好斯文。长而独得。尝因暇日。见为讨论。余时迫俗尘。倦于周览。乃求略释。先辨颂文。良愿不...
以弗书概论一、 以弗所地方略况以弗所是小亚细亚的一座大城,在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东岸,位于加斯他河口。它是罗马帝国的驻防城,又是亚细亚省的省会,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人民富庶,犹太人在这里居住的为数不少。城内有著名的亚底米女神庙,用大理石建造,长342尺,阔164尺,有石柱127根,每柱高达56尺,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希腊亚历山大王,虽然将在各国掠夺所得的宝玉献给女神,想藉此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庙中,仍未能如愿以偿。后罗马帝国秉政时,接纳基督教为国教,就将这神庙完全毁灭。现今的以弗所城已经荒凉了好几百年。二、 以弗所教会的建立按使徒行传的记载,保罗第一次到以弗所,只有一次在会堂和犹太人辩论,很快就离开以弗所,但他把百基拉亚居拉留在那里(徒18:18-21)其时大约是主后54年。保罗去后有亚波罗也到那里工作(徒18:24-28)。保罗第二次到以弗所时,清楚得救的信徒有十二人。保罗曾奉主耶稣的名为他们施...
欢昏睡的时候会做一个梦。梦里他被关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受尽酷刑,他感到难以名状的痛苦和深深的耻辱反复纠缠让他发疯。他看不清,只记得许多男人挺立的分身在他眼前乱晃,再有就是无休止地强暴。欢每次从这个梦里醒来,总是浑身冷汗,除去始终痛楚的身体,心中竟无限惶恐空虚。他肯定梦中的人就是自己,但是那些人叫着另一个名字,他醒来的时候就会忘记。他想这就是他毕生无法改变的命运。现实中欢没有资格感觉耻辱,恐怖和绝望几乎每天都会经历,因为他是一个奴隶,最低贱的那种供主人发泄欲望的器具。他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洗干净身体,跪在地上抬起屁股等着插入,也许是主人的分身、也许是其他男人的,或者是各种质地的假棒棒、木棍、蜡烛任何可以插得进去的东西。有的时候主人也会让他用嘴来服务,在主人眼里他的嘴跟他下身的幽|穴是一个用途,不同的是在享用幽|穴的时候,他的嘴可以发出淫荡的叫声。主人最喜欢听他哀求着...
刘锦昌 讨论圣多玛斯(St. Thomas Aquinas, 1225 ~ 1274)的伦理思想,将发现圣师的伦理观真是所谓博大精深,并且可从哲学与神学两种角度加以观察;圣师的伦理著作主要表现在《神学大全》第二部、《驳异大全》第三部、以及《论统治者的管理》等处。 多玛斯所论及的伦理项目繁多,他的伦理观实际以神学伦理为宗,本文将由思想背景、德性伦理、伦理根源、神学德性(超性之德)、伦理的焦点、伦理与社会诸端来说明圣师的伦理思想。本论 圣多玛斯神学的伦理学思想大要 中世纪的思想家多玛斯,不论在哲学、神学甚至法律、政治思想史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要了解他的伦理思想,得从神学与哲学双管齐下,方能把握确切并具全方位观点;因为他同时是一流的哲学家也是神学家,而哲学与神学对伦理问题都可提出其见解,是以本文兼顾此两种观点,并观察多玛斯思索伦理问题的途径,以显示其伦理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