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释迦牟尼(佛陀)开创的缘起论[1],既清除了宇宙的造物主,也清除了人生的主宰神,为人的尊严和智慧廓清了地盘,其所昭示的意志自由和完全责任相统一的道德律令,以及转染成净的行为方式,使佛教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建构心灵秩序和社会秩序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任何比较严整的哲学体系,本身就是一个方法论体系。研究佛教缘起思想,有利于从思想上溯本清源,梳理佛教理论是如何演变的,同时评判佛教思想应该如何演变。 一、问题的提出 缘起论是佛教思想的轴心,隐含着佛教的全部奥秘。在二千多年的佛教史上,佛教义学演化为极其庞杂而又丰富的思想体系,派系林立经典浩瀚。各派别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中又显现出不同特点并相互融合,思想的庞杂和用语的艰涩,使佛学成为难治之学。尽管佛学体系庞杂,但并非全无规则可循。在古印度,佛陀入灭后,部派竞兴,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说;后有大乘兴起,进...
第一部神的救恩第一章罪、诸罪与罪人这次聚会的性质——教福音今天晚上是我这次查经聚会的起头。当我还没有起头查经之先,我盼望先说几句,我们这一次的聚会是什么性质。我不知道今天晚上有没有是第一次到这里来的。有的人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你会觉得顶难找。许多人说,文德里这个地方顶难找。有的人说,我已经到文德里了,我已经坐在这里了,但是叫我聚会完了出去,我还不知道怎么走,那一个弯是怎么转的,怎么转几转就到汽车行门口,怎么走几步再转一转就到电车站或者汽车站。你觉得说你虽然进来了,但是刚才是怎么进来的,还有点记不大清楚。许多基督徒就是这样。你问他说,你信主了没有?他说信主了。但是你问他,你是怎么信主的?他就说,这我不大清楚。他是怎么信主的,他不大清楚。...
(上篇: 佛陀示现)圣严法师 著一、如何理解佛教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佛教;因为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所以中国佛教,是外来的文化,也是中国自身的文化。可是,当佛教深入中国的民间而成为普遍化的信仰之后,对于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为大众所知;大众所知的民间佛教,乃是为求现世利益而供观音菩萨,为求死后安乐而供地藏菩萨,为了消灾祈福而念药师弥陀。活著的时候,为了求财、求寿、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许愿;死了之后,即由亲属请了...
僧伽吒经录记(1-0’-30’), 莫名师兄初录就是今天呢有非常激动的,跟大家讲僧伽吒经呢,主要呢,就是我们的论坛当中啊有个朋友,发了一篇文章嘛.是讲僧伽吒经的.那一天呢,这个机缘非常巧合,哈,我就让一个朋友啊,我说你打一份吧,打一份我看一下,看一下这个僧伽僧伽吒经啊怎么样.然后啊就打了一篇文章嘛,把这个经书打印了一份,然后啊就带回家了.带回家的时候啊,正好有一个朋友到我家去.啊然后啊,就怎么样呢,就,啊.拿出了一些钱来,当时,拿了一万块钱嘛,就跟我讲,想做佛事,想印经书.啊,我随口就问他,我说你打算印什么经书啊.他说啊,他一抬头就看到我的桌子上,有这个打印的这个僧伽吒经 嘛,他就说,我就印这个僧伽吒经哈,我说,印僧伽吒经,一万块钱不够啊.当时的时候给他出一难题嘛.啊,当时以后这两个朋友就说,一共是来两个人嘛.让那我们回去再,再准备一万块钱吧.第2天呢,就,正好,机缘巧...
请掀开经本第二页,先讲本经的玄义,这一部大经,自从光复的时候传到台湾以来,李炳南老居士在民国三十九年,第一次在台中宣讲,一直到他老人家前年往生,我们才继续提倡这个会集本。这个两三年来,一方面是诸佛如来的加持,同时也是十方众生机缘成熟了,所以大经能够在本省普遍的受到同修们欢迎。读诵、受持与日俱增,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过去有人说过,将来这个世间会有很大的灾难,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三个福地;这三个福地是不遭难的。那三个福地?第一个就是台湾,其次是新加坡、瑞士,,瑞士我没有去过,其他地方我去了很多,看看这个话是有一点道理的,我们晓得这一部经是一切诸佛如来共同宣讲的一部大经,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的大经。有这么多诸佛菩萨护念,这个地方当然不会遭劫难的。这是我们深深能够信得过的。今天在全世界,读诵、受持人数最多的是我们台湾,其次是新加坡,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的。在四年前,我们图...
憨山首楞嚴經懸鏡序侍者福善日錄 門人通炯編輯 嶺南弟子劉起相重較原夫首楞嚴經者。乃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門。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而其所談。直指一昧清淨如來藏真心為體。蓋此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平等如如。絕諸名相。聖凡一際。生佛等同。迷之則生死無端。悟之則輪迴頓息。是以吾佛證此。愍物迷之。故假大權。發啟斯教。大開修證之門。曲示歸家之路。是以一部所詮。從始洎終。不出迷悟真妄二法。然迷途萬狀。悟有多門。若尅體窮源。不無其要。至若從迷至悟之方。返妄歸真之指。端在楞嚴大定。三觀妙門。若欲洞觀法界。徹見自心。覿體還原。莫斯為要。慨夫文詞簡奥義理幽深。雖諸家註疏。精暢發明。而學者貪程。罔知捷徑。致使理觀昧於陳言修習失於正受。清不揆固陋。志嘗刻意斯文。杜絕見聞。窮歷冰雪。顧智識暗昧。非敢妄擬聖心。每於一線通途。麤述鄙意。庶潛修之士。若攬鏡以照形。願即事安心。頓融藏性...
济 群 唯识学在印度发展过程中,由弥勒而无著,到世亲正式完成了唯识的理论体系。世亲关于唯识方面的著作很多,但能代表他思想的主要有两部:一者《唯识三十论》,一者《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提出三能变观点,从正面成立唯识;《唯识二十论》则针对外人的疑问,释难以成立唯识。这两部论一正一反,从不同角度建立诸法唯识,世亲的唯识思想体系全在其中了。 《唯识二十论》在汉地有三个译本:一、北魏菩提流文译,曰《唯识论》;二、陈真谛译,曰《大乘唯识论》;三、唐玄奘译,曰《唯识二十论》。三个译本不论在内容或颂文的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出入:魏本二十三颂,陈本二十四颂,唐本二十一颂。魏译、陈译有标宗颂,唐译则无。最后一颂是结赞颂,三本都有。唐本二十一颂,最后一颂是造论者自谦的结赞佛德,非关论旨,显示唯识宗旨的只有二十颂,所以仍用原来论名为《唯识二十论》。魏本在原本二十二颂外,在第二十...
论末那在转凡成圣中的作用性 空 末那是八识之一,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教义,即万有现像皆不离识,转识成智,证得二空所显唯识性。故所唯之法虽有无量种,但能唯之“识”。只有此八。八识中能使人为染为净主要是末那,可见末那对人生影响之深,转凡成圣功能之大,是它识所不能及。末那既有如此能量,那么它的体相如何)如何使人为染为净?此即是本文所要论及的课题。 末那的概念 (一)释名: 末那梵语manas,华译为意,即周徧思维的心理作用。末那识华译为意,与第六意识同名,然取义不同。末那是意即识,故可简称为意,属持业释。第六识是依意为根而生的识,故名意识,属依主释,此与五识的取名相同,如依眼为根而生的识名目艮识。为了六、七两识在文字上的分别,故第七识仍存梵名称末那识,第六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