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占察 → 地藏占察 → 互助占察 → 知道前世,对治习气。——大宝积经 知道前世,对治习气。——大宝积经从六道中转生为人,各有什么样的习气?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高齐北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菩萨见实会遮罗迦波利婆罗阇迦外道品第二十四“外道谛听,彼人若从地狱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声嘶破,骡声、匆急声、怖畏声、高声、浅声,小心常怖,数数战悚,其毛数竖,梦中多见大火炽然,或见山走,或见火聚,或见釜镬沸涌,或见有人执杖而走,或见己身为鉾槊所刺,或见罗刹女,或见群狗,或见群象来逐己身,或见己身驰走四方而无归处,其心少信无有亲友。外道,有如是等无量众相。我今略说如是等相,是名从地狱终来生人间。此智所知,非愚能测。...
因此,我深思"智者自知"的教导,觉悟必须通过直接体验才会生起,研读法与律当然是正确的,但若只是研读则仍不足。在我开始修行前,对细微罪并不感兴趣,但修行之后,即使突吉罗罪也和波罗夷罪同样重要。先前看突吉罗罪似乎没什么,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到晚上就可忏悔罪过而清净,然后可能再次违犯。 不过,这种忏悔是不清净的,因为你不会停止,你并未下定决心去改变,没有防护,未认知实相,也没有放下,只是一犯再犯。 若心毫无疑惑,违犯当下就解除 就胜义谛而言,事实上无须通过忏悔罪过的例行程序。若了解心是清净的,毫无疑惑,那些违犯当下就解除了。我们尚未清净,是因为还有疑惑,还在摇摆不定。我们并非真的清净,因此无法放下,关键是未看见自己。戒律犹如保护我们免于犯错的围墙,因此必须谨慎对应。...
何谓孝道?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是必然、或必经之道。合言之:孝道,是为人子女,或为人弟子,对于父母师长,必须恭敬顺从,供养侍奉的正道。或问,时间巨轮,将进入廿一世纪,科学早已征服太空,还在谈论孝道,是否适宜?有无需要?我的答案是:绝对适宜,十分需要。因为,科学虽然已经征服太空,而美国太空总署,亦已正式宣布永久太空站的计划,并决定斥资二百多亿万美元,开始进行建设永久太空站。但科学始终无法征服人类,特别是人类内在的理性,灵性、和感性。 人的理性,或可转移倾向于科学的研究,但人的灵性,无法脱离宗教信仰,人的感性,更无法忘怀父母师长养育教导的恩情。人以感恩图报之心,尊重恭敬父母师长的意见,服从执行父母师长的命令,供给父母师长生活上物质所需,给予父母师长精神上的慰藉,使父母师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便是孝道。这种孝道,是人类感性,自然的反应,亦是人类社会情感维系的基...
大师名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在乳哺之中。闻诸梵志诵四韦陀典各四万偈。偈有四十二字。背诵其文而领其义。弱冠驰名独步诸国。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练。契友三人亦是一时之杰。相与议曰天下义理可以开神明悟幽旨者。吾等尽之矣。复欲何以自娱骋情极欲。最是一生之乐。然诸梵志道士势非王公何由得之。唯有隐身之术斯乐可办。四人相视莫逆于心。俱至术家求隐身法。术师念曰。此四梵志擅名一世。草芥群生今以术故屈辱就我。我若咒法授之。此人才明绝世所不知者唯此贱法。若得之便去不复可屈。且与其药使日用而不知。药尽必来求。可以术屈为我弟子。各与青药一丸告之曰。汝于静处用水磨之以涂眼睑。则无有人能见汝形者。龙树菩萨磨药闻气。便尽知药名分数。多少锱铢无失。随其气势龙树识之。还语术师此药有七十种。分数多少尽如其方。药师问曰汝何由知。答曰药自有气何以不知。师即...
默如论师 著 (一)通论 今将阐述本经,且先通论经意。 一、教兴因缘 大圣释尊,初成正觉,以至双林示寂,于中说法垂五十年。举凡小、大、空、有、性、相、顿、渐,莫不渊源于当时佛陀金口之所宣说。然而,每一教兴,固皆有其主旨,并有其因缘,儒家因材而施教育,释尊化世,悲智双运,识时知世,观机逗教,此其所以功不唐捐也。如楞严之兴起,由于阿难将入媱舍而毁戒体,释尊宣说佛顶神咒而拯救之,从而兴起楞严三昧大定之法门,以为后世学大乘者之规范。弥陀诱人以安养,金刚诲之以空寂,法华会权归实,涅槃显示佛性,此皆释尊兴教因缘也。夫此地藏法门,其兴教因缘为如何欤?盖地藏大士,于诸大菩萨中,愿力极为弘深,誓度众生尽,尤以最苦之地狱众生为所度,地狱空,而后方成佛;此种坚毅无畏精神,于末世众生,实不啻施予至高无上之安慰,此所以释尊屡赞地藏威德,而有地藏三经行世也。三经者何...
十地論義疏卷第一剛結堅義如金剛□□□□□□□□□□□□□□□□□□□□□□□便能生道行者能利他行不能者無能勝奪也。三昧分者。佛性門中入寂分凡有二義。一表十地理深非證不說。二欲受加。是故入三昧也。問曰。大士靜亂平等。何當不定而始云者。答曰。蓋隨化□□□□又解□寂圓道備通萬行無障無礙。以之為乘證無出入顯在外用。攝用在心故名入也。光明者。如來光同處不相障礙故。論云光明者。顯照一切餘法門故。非思量境者。明十地真法體非分別妙絕名相。故法華經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加分以下佛性門中果嚴因分。問曰。上入三昧在於定中。今此加分中。諸佛開基淨願九入十始終廣明地體圓極備統萬行。敬為誰說也。答曰。正為金剛藏說。以金剛藏入法性三昧與諸佛體同故。諸佛在定中為說十地法用辨十地自體無障無礙。加以三業定中具作法用既竟。金剛藏然後出定依向諸佛所教為大眾具辨十地行相差別。...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玄宗第三子也。母曰元献皇后杨氏。初名嗣升,封陕王。开元四年,为安西大都护。性仁孝,好学,玄宗尤爱之,遣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邢璹等侍读左右。十五年,更名浚,徙封忠王,为朔方节度大使、单于大都护。十八年,奚、契丹寇边,乃以肃宗为河北道行军元帅,遣御史大夫李朝隐等八总管兵十万以伐之。居二岁,朝隐等败奚、契丹于范阳北,肃宗以统帅功迁司徒。二十三年,又更名玙。二十五年,皇太子瑛废死,明年,立为皇太子。有司行册礼,其仪有中严、外办,其服绛纱。太子曰:“此天子礼也。”乃下公卿议。太师萧嵩、左丞相裴耀卿请改“外办”为“外备”,绛纱衣为朱明服,乃从之。二十八年,又更名绍。...
作者: 福州市第一醫院:陳正芳 林敏我們中醫傳統在處理疑難病證時,多從“瘀血”和“痰”著手。我看有的病如果百藥不效的話,不妨注意一下患者的住宅風水,也許對治療有幫助。《宅經》雲:“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爲;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門族衰微。”可見古人對住宅風水是非常重視的。如以一個人以歲數按八十歲算,一天二十四小時中,以正常睡眠八小時算,那麽;一輩子就是花二十六年的光陰在家中度過。扣除旅遊,出差、用餐、休息、家人團聚、嬰幼時期,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家度過。家庭主婦在家的時間就更長了。所以說住宅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可等閒視之。筆者近來學習《易經》涉獵到木數方面學問,注意到“堪輿”理論。下面這些實例是耐人尋味的。...
No. 1453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一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告诸苾刍曰。从今已去汝诸苾刍。凡有来求。善说法律情乐出家及受近圆者。阿遮利耶。邬波驮耶。应与出家及受近圆。时诸苾刍不知有几阿遮利耶。几邬波驮耶。佛言。有五种阿遮利耶。二种邬波驮耶。云何五种阿遮利耶。一十戒阿遮利耶。二屏教阿遮利耶。三羯磨阿遮利耶。四依止阿遮利耶。五教读阿遮利耶。何谓十戒阿遮利耶。谓授三归及十学处。何谓屏教阿遮利耶。谓于屏处捡问障法。何谓羯磨阿遮利耶。谓作白四羯磨。何谓依止阿遮利耶。谓下至一宿依止而住何谓教读阿遮利耶。谓教读诵乃至四句伽他。何谓二种邬波驮耶。一者与其剃发出家受十学处。二者与受近圆。如世尊言。其亲教师等当与出家受戒。及受近圆者。诸苾刍不知云何当与出家近圆。佛言。凡有欲求出家者。随情诣一师处。师即应问所有障法。若遍净者随意摄受。既摄受已授与三归...
智敏、慧华上师凡种种相,包括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房屋、车辆,及情世间的人物、动物、和一切六道众生,这一切一切,均以“相”来形容。而这一切相,皆由本空本寂的自心所显。因此,只要恒常地观此本空本寂的心,或者是光明遍照的心,则自然而然对外界一切相都不住着,照了诸相悉如梦幻,此即是假观。更进一层,不但不住一切相,连自己的心念也不住,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心念,都一概不住着,如此内不住心念,就是空观。即不住有、又不滞空,双超空有或空有圆触的时候,即为中观。这也称之为“一心三观”。一心三观,无论在静中或是动中都应修持。在动中可依六祖大师的三十六对法而起用。如何是三十六对呢?譬如说看到一切色相时,即可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均由自心本空本寂之本体所现,心性虽然空寂,却有能显法界一切有相的事物,而一切有相事物虽林林总总林立在法界,亦无非是由本空本寂之心如幻而显。...
?1 道藏三十六真经吕祖諭曰凡诵尊经先当注意中卷上清经内无量经第十内音经第六演说阳九百六之灾天地人三才大小劫数诵者务必先阅无量经第十内音经第六一目了然自能觉悟经内有改过為善挽回劫运之方针阅者发心广為劝导以先觉觉后觉克尽天职名书玉清也。玉清经 洞真十二部 目录上清经第一 偈曰 当捨难捨 以难捨故 以身无损 是名正道妙真经第二 偈曰 智者闻是 解脱法门 皆应恭敬 顶受此法太一经第三 偈曰 如此之时 无有颠倒 是诸性相 无碍自在妙林经第四 偈曰 离诸问答 等既无生 故知非有 不可思议开化经第五 偈曰 皆获善果 最大利益 无憎无爱 同承妙力仙人经第六 偈曰 无有障恼 復有良医 能救病苦 自然安乐...
(增补本)王利器撰中华书局出版1993年12月第1版1993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录入:段虹录入时间:1998年1月卷第一序致 教子 兄弟 後娶 治家序致第一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遁相模敲,犹屋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寻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