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会员功能区: 您尚未登录,不能使用书架和书签功能! 您可以选择 『注册』 或 『登录』 来获取此功能! 喜欢本站记得-->『收藏到浏览器』
搜索电子书:
txt电子书推荐:
日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 总排行|日推荐 周推荐月推荐 总推荐|日收藏 周收藏月收藏 总收藏|字数排行 更新排行

小说推荐月排行榜

心斋听息术 |热度 13 | | 上传: 世纪史诗 |更新时间:2024-04-15
一尘道人近年来人们在尽情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同时精神文明的传播却相对退化。随着地球物质资源的无序开发,甚至是掠夺式开采,物质资源己越来越贫乏。人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职业竞争加剧,使许多人情感压抑,心理失衡,这己成为不争的社会现实,也成为引发社会危机的隐患。而精神文明的失落,导致道德沉沦。人生价值观念混乱,引导黑恶势力横行。浮躁心态泛滥,诚信面临危机。这些现象成为现代人精神崩溃、人格畸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人们患上失眠、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等病的诱因与温床。精神科医师告戒人们,失眠不要随意服用安眠药,以免服药成瘾或导致误诊。正确的做法是,应及时就诊查明病因,然后对症治疗。还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睡前喝浓茶、做剧烈运动,不要看惊险、黄色的电视、书籍等。若失眠伴有其它症状,则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20世纪欧美的佛教研究 |热度 9 | | 上传: 红色风帆 |更新时间:2024-04-15
 20世纪欧美各国的佛教研究,是世界佛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在此之前,佛教主要在亚洲地区的国家内有影响,所谓的佛学研究,也就主要指亚洲宗教文化的传统学问。同时由于历史的积淀性和治学的经验性,使佛学的研究或按照传统地解经释义的理路发展,或按照信仰的角度从弘法的角度来阐释佛教,还谈不上严格意义的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佛教。这种局面直到近世才被打破,而始作俑者,应该说是来自于欧美的学术界人士。佛教真正为欧洲人士了解,严格地说来,是伴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者侵入亚洲地区后而开始的。欧洲殖民主义者,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认识到必须要深入的研究亚洲的宗教及其文化。同时,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的视野也在扩大,有一部分学者将注意力放在了当时尚未开垦的东方学方面,作为东方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佛教,就在这个背景下逐渐为人们所知了。所以佛教传入欧洲地区,首先是作为学术活动进行的。一些欧洲学者...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 |热度 17 | | 上传: 津股巡览 |更新时间:2024-04-15
  中国通史丁编传记第一章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是由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而荣登皇帝宝座的。明朝建立后,他采取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为明朝前期的社会繁荣打下了基础。与历代皇帝比较,他都称得上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尤其是他不平凡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第一节从行僧到帝王贫苦家世朱元璋(1328—1398)幼称重八,初名兴宗,字国瑞,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祖籍为金陵句容(今属南京市)朱家巷,祖上数代都是庄稼汉,由于忍受不了官府的横征暴敛,几度流浪,几经迁徙,直到他父亲这辈才落户到濠州(今安徽凤阳)。先是住在钟离东乡,后来又搬到西乡,最后总算在孤庄村找到了落脚地。  朱元璋有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他父亲名世珍,乡人都叫他朱五四,一辈子做佃客,生活十分贫困。然而,就是这个布衣黔首之家,日后却出了个帝王——大明的天子。... 
价格理论 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 |热度 13 | | 上传: 没事找事 |更新时间:2024-04-15
《价格理论》 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著   目录   ◇译者前言◇中文版序言◇序言◇《价格理论》暂用本的序言◇第一章 导言◇第二章 需求理论◇第三章 税收的“福利”效应◇第四章 不确定性的效用分析◇第五章 供给曲线与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第六章 可变比 例定律及厂商成本曲线◇第七章 派生需求◇第八章 固定比例条件下的分配理论◇第九章 边际生产力论和生产要素需求◇第十章 边际生产力分析:某些一般性问题◇第十一章 生产要素的供给◇第十二章 工资决定和失业◇第十三章 不同职业的工资◇第十四章 收入的功能分配和个人分配之间的关系◇第十五章 收人分配分布... 
佛教入门  |热度 8 | | 上传: 上网找工作 |更新时间:2024-04-15
(上篇: 佛陀示现)圣严法师 著一、如何理解佛教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佛教;因为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所以中国佛教,是外来的文化,也是中国自身的文化。可是,当佛教深入中国的民间而成为普遍化的信仰之后,对于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为大众所知;大众所知的民间佛教,乃是为求现世利益而供观音菩萨,为求死后安乐而供地藏菩萨,为了消灾祈福而念药师弥陀。活著的时候,为了求财、求寿、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许愿;死了之后,即由亲属请了... 
僧伽吒经(第1--第6讲) |热度 8 | | 上传: 孤悟 |更新时间:2024-04-15
僧伽吒经录记(1-0’-30’), 莫名师兄初录就是今天呢有非常激动的,跟大家讲僧伽吒经呢,主要呢,就是我们的论坛当中啊有个朋友,发了一篇文章嘛.是讲僧伽吒经的.那一天呢,这个机缘非常巧合,哈,我就让一个朋友啊,我说你打一份吧,打一份我看一下,看一下这个僧伽僧伽吒经啊怎么样.然后啊就打了一篇文章嘛,把这个经书打印了一份,然后啊就带回家了.带回家的时候啊,正好有一个朋友到我家去.啊然后啊,就怎么样呢,就,啊.拿出了一些钱来,当时,拿了一万块钱嘛,就跟我讲,想做佛事,想印经书.啊,我随口就问他,我说你打算印什么经书啊.他说啊,他一抬头就看到我的桌子上,有这个打印的这个僧伽吒经 嘛,他就说,我就印这个僧伽吒经哈,我说,印僧伽吒经,一万块钱不够啊.当时的时候给他出一难题嘛.啊,当时以后这两个朋友就说,一共是来两个人嘛.让那我们回去再,再准备一万块钱吧.第2天呢,就,正好,机缘巧...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 |热度 17 | | 上传: 大刀阔斧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魏德东 [2001-8-6 8:38:03]方东美先生说:“假使你讲唯识而执著识,认为识是真实,这可以说是一个根本错误的思想,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注:《华严宗哲学》上册,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第4版,第438页。)“唯识学最后的目的在转识成智,所以不是唯识学而是唯智学。”(注:《华严宗哲学》上册,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第4版,第439页。)这是真知灼见,一语道破唯识学的真谛。唯识而不拘囿于识,根本原因在于,唯识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建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唯识思想的确立,引导众生解脱成佛。唯识学的成佛途径就是转识成智:转舍世俗的心识,成就超越的智慧。这是唯识学的终极关怀,是唯识的实现,也是唯识的超越。...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热度 11 | | 上传: 铲除不公 |更新时间:2024-04-15
刘立千著一、 宁玛派的传承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 
高手断08年命例4 |热度 11 | | 上传: 浪剑飞舟 |更新时间:2024-04-15
中国紫微斗数-chinazwds|巨文天天天截 |廉天天地解天 |天封天天旬 |七陀天 ||门昌福虚寿路 |贞相魁空神厨 |梁诰哭才空 |杀罗刑 ||旺庙 |平庙庙庙 |旺 |庙陷 ||禄忌 | | | || | | | || 绝| 墓| 死| 病||将大岁 子女宫癸|小龙息 夫*身 甲|青白华 兄弟宫乙|力天劫 本命宫丙||军耗驿 36-45 巳|耗德神 26-35 午|龙虎盖 16-25 未|士德煞 6-15 申|... 
窍诀教导藏目录 |热度 10 | | 上传: 博搏 |更新时间:2024-04-15
第一函:宁玛派(一) (张数)藏地显密佛教之要义,八大教派窍诀摄集一处之密藏,幻化大经函。第一教派前译宁玛教法传承分广大续经和甚深伏藏二种,至此教法要义续经和窍诀之灌顶、修法、教诫、续释讲解等,极其广大传承次第未曾间断。根本前译宁玛珍宝续经廿五函,噶妥格在班智达久美才旺修法目录,法王德格中部天成上经院收藏之灌顶、生圆修法类,法王门郎大伏藏师昆季结集编著之仪轨,多康竹庆寺前译法类,白玉南佳寺收藏之灌顶、修轨、续经本注,依据彼等成熟解脱灌顶受法中收集于此要义窍诀之精华法等。续部马哈瑜珈类《幻化网续》道义略释、轨范师桑田吉松瓦著………………………………8... 
观无量寿经 |热度 7 | | 上传: 沸点123 |更新时间:2024-04-15
御制无量寿佛赞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有能灭无始亿劫业  令彼苦恼悉消除若人能以微妙心  尝以极乐为观想广与众生分别说  举目即见阿弥陀佛身色相显光明  阎浮檀金无与等其高无比由旬数  六十万亿那由他眉间白毫五须弥  绀眼弘澄四大海光明演出诸毛孔  一孔遍含诸大千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复如是  作者观者随现前以观佛身见佛心  众生忆想见化佛从相入得无生忍  以三昧受无边慈佛身无量广无边  化导以彼宿愿力有忆想者得成就  神通如意满虚空众生三种具三心  精进勇猛无退转即得如来手接引  七宝宫殿大光明其身踊跃金刚台  随从佛后弹指顷... 
佛法三根本要义讲解 |热度 12 | | 上传: 蒂帆 |更新时间:2024-04-15
向神圣的诸上师致敬!佛陀全部经典的精华要旨,众菩萨推崇备至的无上法,有缘者寻求解脱的必经口岸,我今做力所能及的解说。那些不迷恋世间区区幸福,为了具足良缘的人生有价值,一心向往众佛喜悦归宿的幸运的人们诚心倾听:若无正确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间幸福,就无法进入根除烦恼的涅槃乐境;迷恋尘世的意识是锁链,求解脱要发彻底的出世心愿。常想人身良机难得而生存时间不多,就会从今生今世的纠缠中迷途知返;深思业报不爽、轮回苦多,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也会断然绝望。如此深思熟虑,并念念不忘,就对尘世的富贵安乐不抱幻想;时时刻刻除解脱,不生别的念头,这时才可以看做萌发了正出世心。... 
内观禅修:基本和进阶练习 |热度 44 | | 上传: 车水马龙01 |更新时间:2024-04-15
        馬哈希法師 著        林 武 瑞 譯  人都趨樂避苦的道理眾所皆知。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竭盡所能想免除、減輕痛苦,享受幸福快樂。然而他們的努力方針主要想藉物質的手段造就色身的福祉,殊不知,幸福取決於內心的態度,而且只有少數人真正著眼於心靈的開發,更少的人仍努力不懈地致力於心靈的訓練。  為說明這一點,我們可注意到人們對色身調理和服侍的世俗習性;對衣、食、住屋永無止息的追逐;為提升物質生活的水準、改善交通和通訊的方式,以及避免和治療疾病而造就了驚人的科技進步。所有的這些努力主要是關心身體的滋養和維護。我們必須肯定它們是最基本的。不過,人類的努力和成就不可能減輕或拔除隨著老、病、家庭紛爭和生計煩惱所帶來的痛苦,簡單地說,這些追求帶有需要和慾望的不可滿足性。這些痛苦不能經由物質的方法克服,只能靠鍛鏈內心、開發智慧。...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热度 13 | | 上传: 天净沙 |更新时间:2024-04-15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中譯修訂版)A prehensive ManualofAbhidhamma英編者: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中譯者:尋法比丘Bhikkhu Dhammagavesaka目錄英編序 iii中譯序 vii中譯修訂版序 xiii導讀(節譯) xvii第一章:心之概要 1第二章:心所之概要 55第三章:雜項之概要 95第四章:心路過程之概要 131第五章:離心路過程之概要 169第六章:色之概要 225第七章:類別之概要 253第八章:緣之概要 279第九章:業處之概要 313附錄(一) 349附錄(二) 353索引 355英編序    這一版包含了阿耨樓陀尊者(?cariya Anuruddha)所著的《阿毗達摩概要》1(Abhidhammatthasa?gaha)的巴利原文、英譯及助讀說明。在所有的上座部佛教國家裡,《阿毗達摩概要》是修學《阿毗達摩論》之主要入門書。開始修訂那拉達大長老(Ven. Mahàthera Nàrada)所譯的《阿毗達摩概要》已是四年前的事。如今,在此書即將付梓時,它已蛻變成另一本完全不一樣的新書... 
禅门公案(4) |热度 11 | | 上传: 曾氏六合网 |更新时间:2024-04-15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11-04  临济禅师忍气吞声的去见睦州首座的和尚,跪著说:“以前承蒙你激励我去问佛法、使我屡次吃师傅的棒子。自恨前世的障缘未了,不能彻悟玄旨,因此只有离开这里。”  睦州便说:“在你离开前,应先向师傅告辞。”  等临济走后,睦州便赶紧抢先跑到黄檗处说:“问话的那个和尚,虽然年轻,但此人很奇特,请你给他方便指点,将来他一定会变成一棵大树,覆荫天下众生。”  过了一会,临济便来向黄檗告辞。黄檗说:“你不必到别处去,只到高安滩头,去参见大愚和尚,我想他一定会指点你。”  当临济到了大愚那里,大愚问他:“你从那里来?”  临济回答:“从黄檗处来。”... 
阿姜查__静止的流水 |热度 15 | | 上传: 这就是结局 |更新时间:2024-04-15
阿姜 查现在,请你用心听,不要允许你的心追随其他事物而迷失。想像这种感觉──当你独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个地方,坐在这里,当下,有什么呢?只有身和心这两样东西,如此而已。现在这个坐在这里的外壳里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觉知和思考的则是「心」。 这两样东西也叫做「名( nAma )」和「色( rUpa )」。「名」,意思是指没有「色」或形体。 所有的念头和感觉,或受、想、行、识四种精神上的蕴( khandha ),都是「名」,它们没有形体。当眼睛见到形体时,那个形体叫做「色」,而那时的觉知叫做「名」。它们总称为「名」和「色」,简单地说就是身和心。要了解:当下这个时刻坐在这儿的,只有身和心。可是,我们常把这两样东西给互相混淆了。 如果你想得到平静,就必须知道它们的真相。目前,心的状态仍是未训练的──污秽而不清明,还不是清净的心。我们必须透过修习禅坐来进一步训练这颗心。... 
共196861本 当前第12117/12304页 << < 12111 12112 12113 12114 12115 12116 1211712118 12119 12120 > >>